| 教育经
近日,有媒体探访部分高校课堂发现,与选课时热火朝天的景象相比,不少学生费尽心力才抢来的通识课堂却是一片死气沉沉。有大学生表示,几乎每所大学都会流传一本“水课大全”,选修课关键是看好不好过、给分高不高、老师点不点名。每到选课季,符合上述要求的课程总会被同学们一抢而空,而对于那种要求多、给分严格的课,大家都是有多远躲多远。
“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是高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每到选课季,要求多、给分严格的通识课很不受大学生们的欢迎。究其原因,是因为在长期的“唯专业主义”的影响下,有的学生根本没把选修的通识课当回事,很多学生认为其不是专业课,所以就不重视。同时,也有老师认为,“反正你不是我自己专业的学生,你爱上不上”。最重要的是,在这些非专业课上,老师一般不会对学生提出严格的学术要求,随之这些课程自然便成了“水课”。
我认为,消灭“水课”,就得改变学生功利性选课的思想,改变教师原有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让学生学得有趣并学有所得。
其一,不能把通识教育当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应该砍掉现有的一部分课程,精选通识课程、改善课程内容,课程质量提高了,对学生真正有帮助了,吸引力自然也就上来了。
其二,优化学分制的评价管理。首先,对于学生如何获得学分,在管理制度上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防止学生因为课堂要求不一而投机取巧。其次,重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让学分渗透到课堂之中,激发学生积极上课的热情。对打分不符合标准的老师要进行提醒,并对课程作业、试卷进行留档,定期抽查,看是否符合评判标准。
其三,完善教师激励机制、评价机制。教师的教学不只是展示知识、演示技能,而是要触动学生的心智,让学生感觉到有深意。如此,一方面,学校要设置必要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精心开课,尊重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同时,所开课程也要符合学生的需求,而不是为了满足工作量而上课;另一方面,要有科学的评价机制,使教学成为探索、发现、思想碰撞和分享的过程,而不只是一个简单搬运知识的过程。
通识课变“水课”,大学需要找准学生功利性选课的根本原因,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从行为上规范,同时,要加强对通识课的教学质量诊断与评估,并加以改进,打造真正能够吸引学生的课程,从而让课程有效“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