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获得英国皇室勋章的中国妈妈,用这一套理念把孩子送进剑桥最牛学院

2018-03-19 08:39 来源:外滩教育
Array ( [0] => 113 [1] => 109 )

杨卉出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毕业于吉林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她在大学里任教当老师,几年后丈夫拿到奖学金去英国北爱尔兰读博士,她也跟随丈夫去陪读。

从中国来到万里之外的他乡,杨卉一下子从国内的“天之骄子”变成了英国的底层人员。她去中餐馆里打过工,在监狱里做过中文翻译,后来她才在英国社会逐渐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中西沟通的桥梁,在大学国际处进行面向中国市场的招生工作。

除此之外,她还曾任北爱尔兰华人联合会会长,帮助当地华人和英国社会加深关系。2007年,由于对华人社区的贡献,杨卉获得查尔斯王子授予的“员佐勋章”。

杨卉和儿子博文

来到北爱两年之后,杨卉的儿子博文出生了。作为一个家庭的第一代移民,杨卉在英国遇到了非常大的育儿困难。她和儿子博文之间不仅有代际上的差异,还有文化差异。她那一套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在英国出现了明显的水土不服。

事实上,在育儿这件事上,“差异”是一个核心问题。“你用什么态度对待这样的差异?”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而不至于让孩子脱离社会轨道。

幸运的是,博文在这样一个中英混合的环境里逐渐成长为一个暖男和学霸。他曾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数学系修读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学位,并获得一等荣誉学位。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是剑桥大学中规模最大、财力最雄厚、名声最响亮的学院之一。从这所学院里走出了牛顿、培根和霍金这样的大牛。毕业后,博文现在在伦敦一家对冲基金公司工作。

看上去这是一个阖家欢乐的故事。但是去掉这些光环,这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妈妈在英国养育孩子的故事。这其中有纷争、对抗,也有成就。在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中,父母该如何突破代际和文化差异,实现自己和孩子的共同成长?

杨卉新书《中国母亲和她的英式男孩》

以下是外滩君对杨卉的采访实录整理,为了方便阅读,我们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呈现。

1

西方绝对尊重孩子的兴趣,有时不可行

1993年,我来到北爱尔兰的首府贝尔法斯特。那时候,北爱尔兰的共和军还在和英国政府对峙,街上军队荷枪实弹。刚到北爱时,经济上很困难。一家人就靠丈夫的几百磅的奖学金生活。我没有任何生存技能,找工作也是处处碰壁。经过两年困顿的生活后,1995年,博文出生了。

我当时为了自身发展,去读MBA。这个时候,学业和经济上都很紧张,我没法照顾孩子。在博文九个月的时候,我就把他送回了中国老家。一年后,我再接他回来,他特别没有安全感也很孤独。

夏天没有课的时候,我把博文送到社区体育活动中心参加夏令营。有一天,我提早到了,我看到博文特别孤单,没人陪他玩。他看到妈妈以后,还要掩饰这种孤独,假装自己玩得很开心的样子。

我心里非常痛苦。我当时就想,不能让他没有勇气面对世界,不能让他这么孤独。所以我就开始帮他交朋友,给他树立自信。

我先是用“贿赂”的方式请他的同学和朋友来家里和博文一起玩。我们买吃的喝的玩的,陪孩子们看电影。等他大了一点以后,我们就把整个房间给他们倒腾,我和爱人就到楼上去。

杨卉把小朋友们请到家里做客

博文小时候太老实,不爱说话。我们就开始带他尝试各种兴趣爱好,比如唱歌、跳舞和演话剧。我们听说演话剧能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于是在他五六岁的时候,把他送到附近的话剧俱乐部,让他和当地的孩子一起演话剧。

我自己比较喜欢音乐,我一唱歌,小时候的博文就在那儿给我打节拍,小脚还掂起来。那时候我就猜他可能喜欢跳舞和音乐,就送他去学钢琴和跳拉丁舞。跳拉丁舞的多是女孩子,男孩子比较少。刚上台的时候,他特别害羞,但是又不敢反抗,我在台下就听到他一直在那儿叹气。不过练了一段时间后,他就很投入也很享受了。

BBC拍摄博文和舞伴跳舞

在博文学钢琴之前,我带他拉过小提琴。学了一段时间,他怎么都拉不明白;吹号他也吹得不行,这两个乐器他最后都放弃了。我见他不喜欢,也就没强迫他继续学。最后,博文发现自己喜欢弹钢琴。他8岁的时候,我就送他去练琴,他一直弹到18岁离开家。他弹了整整十年,弹钢琴真的变成了他的爱好。

练钢琴很辛苦,也很不容易坚持下来。刚开始在体验阶段,他练得很高兴,但是到了练功阶段就非常枯燥了。那个时候还弹不成很美的曲子,孩子心里肯定着急,没有成就感,也就不愿意弹。

这个时候我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我跟他说,做事得有个过程,你一定要坚持;不做则已,一做就要做好。我记得有一段时间,我逼着他,不弹完不能休息。他当时也唉声叹气,但还是乖乖地把它弹完。

在这一点上,我发现博文一些西方同学的父母的做法和我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家长绝对尊重孩子的兴趣,你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并没有要求孩子用毅力坚持下去,这就导致了一些孩子做事情就热血三天。

我的看法是,也许对于少数真正的钢琴家来说,强烈的兴趣确实能使他们坚持下去。对于博文来讲,我是希望通过练钢琴这件事培养他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习惯。而且我当时就知道,一旦他能够自如地弹奏美妙的曲目的时候,他一定会得到非常多的乐趣。

博文练习弹钢琴

音乐爱好对博文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朋友来家里的时候,大家一起唱歌,博文弹钢琴给大家伴奏。因为这样,他经常能活跃一个团队的气氛。我有时候在想,如果他没有一项音乐爱好,他的交际可能不会这么广,有这么多朋友喜欢他。他也因此在英国社会变得开朗和自信。

另外,博文能顺利把剑桥读下来还获得一等学位,这也有一部分归功于音乐爱好。弹钢琴确实帮他疏解了很多学习压力。

剑桥三一学院数学系是世界排名数一数二的专业,要求学生要有极强的解题能力。老师每天都给学生很多道题,有时候一道题就得花好几个小时解决。你如果今天没有完成任务,第二天的压力就更大了。有一些学生读到中途就不得不转学或者进行间隔年。

我们当时也担心博文读不下来,但是博文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他就跟我说,平时解数学题累了或者遇到瓶颈了,就弹15分钟的钢琴,一下子就放松下来了。

2

制定家庭“平等争论”规定,鼓励孩子有“异见”

博文身上流着中国血统,但是在英国土生土长。到了初中后两年,中西方文化的碰撞终于迎来了爆发点。

我认为博文开始进入了青春叛逆期。而这个叛逆最主要的表现是,他开始反驳我们了。

老师在学校里告诉学生要学会批判思考,

挑战所有的观点,挑战所有的权威,即使牛顿的观点,你也要挑战。

从这个时候开始,博文就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了。他小时候乖巧听话,长大以后,他对我们说的话越来越有意见。

比如,我告诉他,学习要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他就非常反感。他说,

人不应该在小的时候以吃苦的代价来换所谓成人眼里的快乐,好多东西过去就过去了,人生是一个经历,我们应该亦学亦乐。

我还跟他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他就说,

有的老人年轻的时候很愚蠢,等他老了,他就变智慧了吗?

听完以后,我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关键是,英国这个社会特别鼓励你有“异见”。当时他要考剑桥,我当然希望他门门课都得A星。博文化学非常好,他不用怎么准备就可以得A星。但是他备考的时候竟然放弃化学,我当时特别生气。

我就到他的高中找教导主任,让他劝劝博文。当时那个主任就很惊讶地看着我,意思是,这家长怎么这样呀?然后就把博文拉到一边说:‘this is your life ,this is your decision, don’t listen to her. ’博文听完腰板更硬了,就更不肯学化学了。哎呀,我当时觉得可没面子了,这在中国很少碰到。

博文考上大学后与家人在后花园留影

博文刚开始“堵我的话”后,我是完全接受不了的。我觉得中国家长的权威一下子就被打破了。博文是我一手带大的,小时候他要学什么,都是我来安排的。突然,他就开始反驳了,毫不客气。那时候,我确实很不舒服。

后来,我们的矛盾冲突越来越激烈,迫使我不得不做出改变。毕竟儿子要在英国社会生存下去,还是得让他融入这个社会,遵从这个社会的文化和法则。慢慢地,我才逐渐学会了放下自己所谓的面子。因为我养儿子并不是为了我的面子,而是要让他有个幸福的人生和健康的成长环境。

后来,我们就在家里制定了“平等争论”规定。以前,我们往往是在吃晚饭的时候才有时间谈论,然后就吵得不可开交,饭也吃不下去。后来,我们就决定在饭桌上平等争论。

但是,刚开始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展现自己的权威。博文每次把我堵回去以后,我就跟他急眼,然后拍桌子说:“我是你妈!”他就说,“诶?你答应我要平等争论的。” 他这样说,我的气就消下去了。

磨合几年后,我也逐渐接受了博文的“叛逆”,然后向他学习。博文总是告诉我,你们要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这可以帮助你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后来,我发现这样的争论的确让我受益。博文的很多观念帮助我对传统的想法和观念进行反思。有时候,我还向他咨询请教。

对于那些我们考虑不清和看不清的东西,博文常常一下就能看到本质。我们也跟着博文一起成长。我和爱人毕竟在国内长大,和博文之间有断代也有文化差异。博文就是一个窗口,他把外界的信息带回来。对我们来说,和他交流,就是一个补课的过程。

博文现在是一个有主见有想法的孩子。现在回过头想一想,我觉得很幸运,幸亏那时候我们及时放开了,没有让他变得唯唯诺诺,也不会处处对抗。

2

善良和同理心,是西方精英教育的一部分

博文长大后,虽然我们在大问题上没有很大的争吵,但是在细节上,我们还是有一些摩擦。

博文因为学习好,再加上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家里的柜子里就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奖杯和奖状。有时候,朋友来家里做客,他们看到奖杯和奖状后,就情不自禁地说“哇”表示赞叹。

我看到别人这样夸我的儿子,我也觉得很自豪。我就忍不住当着他们的面夸儿子几句。但是,他就瞪着我,发自内心的不开心。事后,他就说:

妈妈,你不应该在客人面前夸我。你想一想,当另外一个母亲听到你夸自己儿子的时候,他的儿子没有得到这么多奖杯,她心里能舒服吗?

有的时候,他的朋友走了以后,我就说,这个男孩长得不好看啊,怎么那么年轻就留着大胡子;或者说,这个女孩不如那个女孩儿长得好看。他听了以后也会不开心,然后冷静地说:

妈妈,你不应该这样评价别人,你对他人无法改变的东西进行评价,这是不善良和冷酷的行为。

后来,我意识到博文的同理心非常强。他特别能为其他人着想,绝不让其他人感到不舒服。博文当时和他的好朋友John一起报考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俩人一心想着考剑桥,但是都在面试中表现得不好,回来后很气馁也很紧张地等待面试结果。在结果出来的前一天晚上,他跑去和John睡一个房间,一起看《老友记》。

第二天,博文先查到了自己的录取结果。但是John还没查到,他就问博文查到了吗?博文就假装没查到,一直憋着不说。后来,John查到自己被录取了,俩兄弟才兴奋地在床上跳起来。

博文的同理心还是跟英国整体的社会和学校教育有关。我常常看到一些英国学生给乞丐食物时,不是站着施舍而是蹲下来给予,有时他们还和街边乞讨的人聊天。

很多人都说,英国素来崇尚精英教育。但什么是精英教育呢?以培养学霸和精英著称的伊顿公学校长说,

精英教育除了要让孩子取得杰出的成绩,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接纳别人,尊重他人的不同。

其实善良和同理心是中西方社会都很强调的品质,但在做法上可能有所不同。在英国长大的博文对人很温柔,但是有时候他又能“咄咄逼人”地和你争论。我后来想,西方推崇的善良大概就是:不冒犯别人也不委屈自己。

相关阅读
每日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