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青报教育在线讯 暑假里,推开青岛57中的校长办公室,记者发现,这个不大的房间简直就像一个拥挤的阅览室:书架、墙角、办公桌,到处堆满了一摞摞的书。打眼一看,书籍的种类也特别繁杂,数学、文学、历史、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无所不包。
“无思路,先看书。”这句话57中校长韩泉经常挂在嘴边。在他的带动下,如今学校许多年轻老师也变成了“书虫子”,他们中很多人还经常来韩泉这里借书看。多年与书为伴,在一本本翻过的书页里、密密麻麻的批注中,这位数学教师出身的校长,沉淀出 “以省身文化为魂,亲情教育为根,精致管理为基”的教育哲学,更从中读出了青岛57中今年逆势突围的影子。
破壁思变
强效提质的政策托底
“当时一个班40多个学位,只坐了22人。”韩泉至今记得第一次走进57中教室的情景。2018年,韩泉在57中担任副校长,当时的学校正经历着建校以来最艰难的时刻:周边优质初中扎堆,家长宁愿跨区择校,也不让孩子就近入学,讲台下稀稀拉拉的小课桌,老师眼里藏不住的失落,长期以来的生源流失就像一场慢性病,逐渐拖垮了老师们的士气。
这种困境并非个例。据了解,当时青岛市区多所公办学校面临类似难题:课程同质化严重,家校沟通浮于表面,家长看不到学校的独特价值。“家长不是不愿选家门口的学校,是学校没让他们看到希望。”韩泉说。
转折发生在2022年,57中被纳入青岛市教育局“强效提质校”培育名单,标志着学校进入系统性提质改革阶段。韩泉介绍,“强效提质校”并非简单的资金扶持,而是通过“一校一策”的定制化方案,助力学校突破发展瓶颈。“当时局里不仅给我们很多政策支持,还调配了优质师资资源,帮助学校找到‘小初高衔接’这个突破口。”
同年,韩泉调任青岛一中市南分校书记,在实践中打磨衔接教育的落地路径,为57中的后续改革积累了“实战经验”。
直击痛点
重构教育的“衔接密码”
“孩子小学时学习还挺好的,上了初中后完全跟不上了。”“我们焦虑得整夜睡不着觉。”在小学任职时,家长们反映的问题让韩泉印象深刻,他下定决心要破解教育衔接的“断层难题”。
如何破解?韩泉认为,课程是教育的核心。2024年初重返57中后,他带着教师团队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构筑“三段式”育人新模式:以三实验教育集团内的成员校南京路小学、福林小学、澳门路小学为抓手,将1-4年级设为“育苗期”,做好幼小衔接,保持小学教育的连贯性;5-7 年级设为“培植期”,让初中的物理思维、化学实验提前渗透进小学课程,同时研发“虹吸阅读与写作”“抽象与逻辑思维”等课后服务课程,创新综合式培养新路径;8-9年级则为“拔节期”,以贯通高一的研学实践课程为核心,实施选课走班模式,做好初高衔接和人生教育规划。
课程改革的同时,韩泉还推动打通小初高师资贯通与培养路径,目前已有11位初中老师下沉到集团内小学部授课,小学也有多位教师尝试教授初中课程,1中、9中、58中等多所市重点高中教师到57中授课。
“无论是小初衔接还是初高衔接,都不是提前教知识,而是提前养思维。” 韩泉说。例如,57中教师给福林小学六年级学生上的“水的奥秘”课,不再是课本上的定义,而是让孩子们动手实验,用 pH 试纸测雨水、自来水,观察水垢形成,“这些实验到了初中化学课,孩子们一看就懂”。这种衔接设计很快见效,今年毕业的初三学生中,大多数孩子表示“对高中课程不焦虑”,这一数据远超区域平均水平。
更可喜的变化在成绩单上。今年毕业的近160名学生中,多人考入2中、58中,普高达线率创新高;2024年毕业的近150名学生中,众多学子通过优质高中自主招生,远超往年。但韩泉更在意的是另一组数据:学校心理测评中,学生幸福指数增加30%,位居全区第一。“孩子在学校有幸福感比考高分更重要。”
文化浸润
培养独有的“人文气质”
“我希望我们的孩子走出校门时,身上那份由内而外的独特气质,让人一眼就认出‘这是57中的学生’。”在韩泉心中,学习成绩是教育的重要维度,但绝非全部,“培养学生独有的精神气质,让他们带着57中烙印的素养走向未来,这才是我们和其他学校最不一样的追求,也是教育该有的温度与深度。”
据了解,作为青岛市内四区唯一挂牌“中国教育学会外国语学校”的初中,57中深耕国际理解教育17年,构建起“课程浸润—文化体验—全球对话”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韩泉接任校长后,将这一育人体系进行了延续和创新。
其中,课程创新是外国语特色的核心引擎。学校构建了 “7+7+2” 特色课程体系,“7”即7国外国语言进校,学校与青岛大学合作,让德语、法语、阿拉伯语等多语种走进课堂;“7”即阅读7本原版外语书籍,从《夏洛的网》到《希腊神话》,文字间悄然滋养着独特的人文气质;“2”即必须参加一项外语节活动,每班级3年内拍一部外语微电影。
课程创新也带动着教师发展。英语教研组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研发“书虫系列整本书阅读课程”,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了解外国风土人情,创作双语情境。此外,学校还推行场景式项目化学习,打破教育时空界限。
今年4月,“寰宇课堂”的直播间里,七八年级学生们和美国康州中学生“云端对话”,用英语交流成长中的故事。“以前觉得交外国朋友很遥远,现在发现通过语言就能成为朋友。”学生们的话,正是这所外国语特色校最动人的教育图景。
“今年下半年,我们要与美国康州考文垂区中学恢复师生互访,真正让学生走向国际。”韩泉表示,除美国学校外,今年还将新增英国、新西兰两所跨国姊妹校,构建起覆盖东、中、西的国际交流网络。
重建信任
用信任织就“家校网络”
今年,在韩泉的办公室里,他接了一个又一个电话,听筒里传来家长略显紧张的询问:“韩校长,我家孩子能入学吗?”“韩校长,明年会扩招吗?”这场景与他2018年初到这所学校时形成鲜明对比。如今,这所曾深陷招生困境的学校,2025年新生报名人数翻倍增长,仅今年新设的东片班突破300人,报录比达到8:1,成为区域内家长口中“最难进的公办校”。
57中为何能逆风翻盘?除独特的育人体系和课程外,韩泉认为,家长对学校的信任也很重要。“招生的核心是信任,而信任需要看得见的行动。”在他的微信通讯录里,存着近千名家长的联系方式。原来,韩泉不仅与在校生家长深入交流,更与南京路小学、福林小学的准初中家长建立直通渠道。
同时,他推出“泉校长会客厅”:每周二、四中午11:00-12:30、下午4:30-6:00,他在办公室等家长来访,不设预约门槛,不设问题类型。2024年一年,他接待了189位家长。
家长张女士至今记得第一次见韩泉的场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吐槽作业多,他没辩解,默默将我的问题记在本子上。”更让她意外的是,之后孩子作业不仅有所减少,带回的作业里还多了家校互动表、每周谈心记录表。“学校能倾听家长的心声,并及时解决问题,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此外,学校还把家长请进课堂,让家长点评教学成果。在去年读书节,家长们组成“售书小分队”,和孩子一起摆摊卖旧书。“家长卖书挣的钱,全给班级买了新书。”韩泉说,让家长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他们也会感到幸福,并提高对学校的认可。
对于未来,韩泉表示,学校已计划明年扩增。“校长这个岗位,更多的是责任,但我更想做有松弛感的校长——遇事不着急,有方法,更重要的是,打心底里喜欢这份教育事业。”这位爱读书的校长,正用这份责任与教育的“松弛感”,继续书写青岛 57 中更悠长的教育篇章。
青报教育在线 秦雁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