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于课堂见智慧,于交流悟初心 西和县初中教师在研修中探寻教育真谛

2025-09-16 22:06 来源:青报教育在线

青报教育在线讯 “做不了优秀教师,亦可成为幸福的老师,此次学习让我们对教育的本质与价值有了全新且更为深刻的认知。”9月16日,西和县的初中教师们在青岛研修之旅中感受到了炽热的教育温度。他们先后走进青岛39中与青岛第二实验初级中学,在观摩课的细节里探寻教学奥秘,在专题讲座的分享中解锁育人新思,更在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故事里,触摸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真谛。

“原来文言文教学可以这样‘活’,不是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让学生跟着文字走进山水,再从山水中读懂人心。”在青岛39中语文课堂上,《与朱元思书》成了西和县教师们的“教学样本”。教师们表示,课堂没有枯燥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以“山水为何服务于情志”为引,带领学生一层层拆解文本。从“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的视觉冲击,到“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的动态描摹,再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中暗藏的生机,青岛39中教师的每一个分析都紧扣文本细节,又引导学生关联作者吴均的时代背景与心境。

青岛39中教师苏杰带来《聚焦新课标 赋能新课堂》主题讲座,其中,“项目式阅读”案例让教师们眼前一亮。讲到《西游记》阅读教学时,她提到学生曾对“妖怪”产生浓厚兴趣,教师便顺势设计了“妖怪档案卡”项目,让学生分组给妖怪分类,梳理白骨精的“前世今生”,甚至对比白骨精与女儿国国王的形象差异。“有个孩子原本只看电视剧,做档案卡时却翻遍原著找细节,还主动查了明清小说的资料。”苏杰的话让西和县教师们深有感触。西和县石峡镇九年制学校教师邓荣表示,“原来深度阅读不是‘逼’出来的,而是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出来的,我将把所学所悟转化为实际行动,运用到今后工作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个人能力,为学生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午后,西和教师来到青岛第二实验初级中学参观交流。“学术二实验”是青岛第二实验初中校长卢宝山提出的办学理念,学校注重以教科研赋能教师专业成长,每周,学科组定点、定时、定主题开展教研;每月,各学科还会开展全校范围的大教研活动。参观当天,正值语文组月度大教研活动,西和教师聆听了语文教研组长解素梅分享的“中考文言文命题特点及教学建议”,以及语文组其他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关于中考语文阅卷及命题的心得体会。

“我们不仅学习到了先进的教研模式,更是被这里浓厚的教研氛围深深打动。”教研活动结束后,西和县马元乡九年制学校语文教师鲍伟仍沉浸其中,意犹未尽。他捧着记了满满一页的听课本,快步走到语文教研组长解素梅面前,就心中的疑惑进一步请教。鲍伟感慨道,二实验的每场教研活动既有明确的主题,又有详细的计划,让教师们能够清楚地知道教研的目标和方向。而且,学校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为青年教师提供了许多展示自我、提升能力的机会。这种对教研的执着追求和对青年教师的悉心培养,非常值得学习借鉴。

当天,生物、数学、物理等学科教师也走进课堂,学习授课老师如何用生活化的案例化解抽象知识。市北区名师、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青岛第二实验初级中学教师李建刚为西和教师们带来“以教育家精神构建班级生命共同体”主题讲座。

李建刚强调,教育是温暖的彼此成就。在班级管理中,他通过巧妙处理财物丢失事件、耐心引导问题学生,将危机转化为成长契机,体现教育者的智慧与温度。他分享的一个个学生故事,让在场的西和县教师们内心满是触动。其中一个故事关于“爱打人的男孩”,一个身高一米八、三句话就动手的孩子,曾把垃圾桶扣在同学头上,却在李建刚的引导下逐渐改变。原来,李建刚没有批评他的暴躁,而是耐心引导,告知他学习的重要性,初三时,男孩主动说想上高中,李建刚立刻陪他分析优势、制定计划,哪怕他最终只考上私立高中,仍鼓励他“每一步都不算白走”。后来,男孩考上江南大学,又考研至天津师范大学,每年教师节都会给他发消息。

“没有‘问题学生’,只有没找到正确方向的孩子。” 西和县大桥九年制学校教师刘浩听完故事后深有感慨,他表示,会将此次培训的收获转化为实际行动,以更饱满的热情、更专业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不断实践、反思与成长。

每日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