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俞敏洪演讲点燃创业梦!他,大专生给本科生上课,解决19000名大学生就业

2025-09-09 13:54 来源:青报教育在线

2010年夏,青岛农业大学门口的老居民楼,一间120平米的民房里,摆满了20多台赊来的电脑机箱和显示屏。前来参观的学生和家长试探着问:“计算机证书好考么?”一个面容青涩、目光炯炯的大学生回答:“没问题,考不过不要钱!”两百多元的办公自动化课程,他仅用一年时间招满6个班,最终以98%的考试通过率“一战而红”。

这一年,他21岁,来自济南农村,就读于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现改名为青岛城市学院)计算机专业,大专二年级。15年后,这个青涩的年轻人,带领团队创办了山东省一流的职业培训机构——中享思途,累计帮助了19000多名大学生就业。

他便是中享思途的创始人徐明广,这里,是他梦想起步的地方。

《对话·青年创业者》栏目现场,主持人佳瑞采访中享思途创始人徐明广。

中享思途创始人徐明广。

一场回放了200遍的演讲

2008年俞敏洪到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演讲。

一个农村大专生,哪来这么大的勇气“折腾”?

徐明广坦言:他的创业梦,始于一场激动人心的演讲。2008年,徐明广刚刚入学,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来校演讲:“生命的起点由不得我们选择,但终点是你自己跑出来的。”这句话像火炬一样点燃了他。回去后,徐明广把这场演讲足足回放了200遍,因为,他在这里找到了共鸣!他在想,同样是农村出身的他,必须加倍努力才能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大学期间,他不仅成绩优异,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当室友还在整日打游戏时,徐明广已经开始琢磨:“我没背景没学历没资源,除了拼技能,还能靠什么?”学计算机软件专业的他发现,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工作收入很高,于是跑去请教老师,奈何老师也不会,建议他去北京,学费要8000元,再三考虑后他决定还是自学。偶然的机会,徐明广听说一个学长在做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生意火爆。经过两三个月的考察,他注意到社会上兴起大学生考证热潮,且证书培训仍存在空白——这成了他眼里的创业机会。

2009年,徐明广在老家和家人的合影。

2010年暑假,彼时大二的他抱着“试试水”的想法,回到老家济南找家人要钱:“给我一万五,我想办个培训班。”父母起初不赞成,他软磨硬泡了好几天,最终家人还是把钱塞到了他手里。

揣着这1.5万元启动资金,他拉上好友直奔青岛农业大学周边找场地。从晨光熹微走到夕阳沉落,俩人的腿像灌了铅似的又胀又沉,却连个合适的地方都没瞅见。就在几乎要放弃的当口,坐在路边餐馆歇脚的他无意间抬头,忽见六楼窗上贴着 "招租" 两个大字——天无绝人之路,那一刻他心突突直跳,手抖着拨通了电话,就这样他有了由三室一厅民房改造的第一间“教室”。

徐明广创业初期的第一间教室

房子租下来,手里的钱已所剩无几。然而开计算机培训班,设备是绕不开的坎。他抱着10箱奥运会期间企业赞助的U盘,一头扎进青岛电子信息城,从4楼问到1楼。多次碰壁后,徐明广终于遇到了他创业路上的第一个贵人——“顺顺姐”。听完他的想法,顺顺姐没多犹豫,免费赊给了他20个空机箱。就这样,他硬是用“假设备”招来了他的第一批学生。收上学费的当晚,他没敢耽搁,连夜跑出去把空机箱全换成了能运转的真主机。“学生上课前,机器必须能启动——这是底线。”说这话时,他眼里闪烁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从百元证书培训到万元就业课程

徐明广(中,白色衣服)和创业初期的小伙伴们

创业初期的路,走得磕磕绊绊。新品牌缺乏信任度,家长不买账;招不到好员工,团队像散沙,两道难题压得徐明广喘不过气。但他偏不信邪,转头扎进学生堆里——通过学生代理口碑相传,培养自己的“铁杆粉丝”又在细节上死磕,硬生生凿出条活路:别人用大头显示器,徐明广咬牙配备液晶显示屏,提升硬件体验;别人请兼职老师,他邀请农大教育专家授课,保障教学质量。

徐明广介绍他的历届优秀学员。

第一个办公自动化班共招到20名学生,他天天守在教室后听课,生怕出半点岔子。考试结果出来,20人全部顺利通过。消息传开,学生开始慕名而来。就这样,凭着一股较真劲儿,徐明广的培训班从一间空荡荡的教室,慢慢见了雏形。2011年底,6个班全招满了人,考试通过率高达98%;到了2012年,生源规模更是直接冲破千人。

然而,小有成就后,徐明广未止步于此,而是开始思考“影响学生一辈子”的长远价值。“证书只是敲门砖,但如果没有技能,敲开门后还是站不稳。”他在调研中发现,企业真正缺的是能上手干活的人。于是,他做了个“反常”的决定:停掉赚钱的证书培训,转型做“IT就业实训”。

学员们正在上IT就业实训课程。

说干就干,2012年徐明广和团队开始编写教材,2013年正式启动、开班,带着坚持做“有价值的教育内容”的初心,徐明广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创业。他锚定快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行业,决心通过计算机技能培训助力学生实现就业。“我们解决学生的问题,从一阵子到了一辈子!”他说,这份对时代机遇的敏锐捕捉与对教育价值的笃定,化作了他实打实的行动。

徐明广分享他的教学管理体系。

这一转型不仅是业务从“百元证书培训”到“万元就业课程”的转变,更让徐明广对教育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创业五年后,他总结了中享思途的《教育者宣言》。宣言中说:真正的教育能够激发和引领人生的方向,让学生的人生发光!技能、分数等只是传递教育的一种途径,好的教育不仅是传授某种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对世界、人生、自己有清晰客观的看法,懂得定位自己,找到真正的自己,正面人生的难,热爱人生的变化,享受过程坚持的美,赢得人生的果。

从负债困局到管理重生

徐明广在中享思途为团队做培训。

宝剑锋从磨砺出,成长的航途并非一帆风顺。2013年徐明广顺利开班、规模初显时的喜悦,很快就被2014年的危机击碎。随着团队扩张,他却没能同步搭建起完善的管理体系,内部流程混乱、权责不清,到年底时公司已背负近百万负债。更让徐明广心力交瘁的是,在这段低谷期还遭遇了沉重的“背叛”——核心员工带着团队深耕多年的合作资源、客户信息转投竞品,让本就艰难的处境雪上加霜。

中享思途多次开展产教融合研讨会,徐明广不断探索“有价值的教育内容”。

困境没有击垮他,反而让他更清醒地意识到:闭门造车式的“盲目苦干”走不通了。2014年年底,徐明广放下身段“走出去”,一次次拜访资深管理者、请行业前辈吃饭取经,迫切想找到破局的方法。一位老师的话点醒了他:“做销售没有捷径,就是要靠量变积累引发质变。”这句话不仅指向业务,更让徐明广明白了“体系化”的重要性——不仅要自己会干,更要让团队知道怎么干。

中享思途与高校签约挂牌。

他立刻行动起来:2014年12月启动全员老学员回访计划,带着诚意面谈,梳理需求、修复信任;同时沉下心来反思管理漏洞,从客户对接流程到团队协作标准,一点点打磨细节……那段时间,徐明广手写整理出3万多字的管理手册,从业务标准到人才培养、从客户服务到风险防控,逐一明确规范。正是这套体系解决了标准化、流程化的核心问题,为中享思途后续的稳健发展筑牢了根基。

2015年3月,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徐明广团队就完成了“逆转”——单月业绩完成2014年全年任务的一半!这场“翻身仗”让公司开始扭亏为盈,从此迈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把专升本做成“二次机会”

2018年的就业市场,一场悄然而至的“学历门槛”风暴打破了许多专科生的职业规划。徐明广在企业走访时发现了新的困境:随着企业日益成熟,用人标准悄然升级,“本科及以上”成了不少岗位的硬性要求。不少专科生哪怕技能过硬,简历也过不了初筛,学历这块“敲门砖”成了横亘在理想与现实间的一道坎。

徐明广给学员做培训。

有个学生在面试海尔时,因为学历被拦在门外,哭着给徐明广打电话:“我技术明明比他们好,为什么连展示的机会都没有?”那一刻,徐明广想起了自己,作为大专生,他太清楚学历带来的桎梏了。光有技能还不够,“学历”已然成为孩子们抓住机遇的迫切需求。

学生的困境,就是团队行动的方向。2019年8月,徐明广敏锐嗅到这份需求背后的责任与机遇,正式成立了“专升本”事业部,给山东省专科学生提供专升本的科目辅导。他和团队针对性打磨课程、细化考点,陪着一届又一届学生啃下专业难点,只为帮他们敲开本科院校的大门,赢得更广阔的就业天地。

中享思途的教育理念

在徐明广看来,教育的闭环不止于“教”,更在于“成”。他要求教师团队从学员入学起就介入就业规划:大到行业趋势分析,小到面试时的眼神交流。

李龙涵是徐明广的亲学弟,同为青岛城市学院计算机专业的专科生。2023年毕业时,他因不了解企业技术需求,面试屡屡碰壁。偶然的机会听到了中享思途的讲座,徐老师的一句“别因专科就放弃自己,立足社会必须有技能”让他重燃了希望,便卷着铺盖从老家过来学习。四个月里,李龙涵从早八点学到深夜,每周接受测试,在“军事化管理”中啃下了Java和前端开发课程。

教室里,学员们在向老师请教问题。

招聘时,李龙涵收到了两家企业的offer。“以前从来都是被别人挑选,现在我也终于有机会选别人了。”如今在青岛航空服务公司做软件开发的他,已是部门骨干,回想起曾经在中享思途学习的日子,他很感激,“这里不仅教技术,更给了我们不认输的底气。”

这样的故事每年都在中享思途上演。看着学生从“零offer”的迷茫,到被多家企业争抢着要,眼里从黯淡无光到燃起对未来的憧憬——这种蜕变,是徐明广和团队最珍视的时刻。

2024年专升本学员们的毕业照

更让人欣慰的是,那些曾在这里完成“镀金”的学生,又成了新的“摆渡人”:在北京某研发团队,50人里90%是中享思途的学员;北上广深杭的大企业中,不少人会第一时间把内推码传回母校……“现在一半的就业渠道,都来自学员内推。”徐明广说。这种循环最有力量——学长学姐们带着“不能给母校丢人”的劲儿往前冲,学弟学妹们又奔着前辈的路径努力,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一群人影响另一群人,把光亮传递下去。这不仅是口碑的循环,更是教育与就业的良性循环。

徐明广探访正在授课中的课堂,他看学员们的眼神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

徐明广从不避讳说自己是大专生,因为他更清楚“学历只是台阶,而不是天花板”。他常说:“我当年因为学历受过白眼,所以更想帮孩子们把这条路铺得宽一点。”因此,他教导自己的学员:企业看学历,是为了高效筛选,但最终能决定走多远的,是技能和学习力。

中享思途的一间教室里贴满了学员们的标语贴纸——“下一站本科见”。这句简单的话语中,藏着一群年轻人的不甘心。徐明广每次路过这间教室都会驻足,他说这贴的不是标语,是孩子们给自己的“战书”。

“10亿资产”藏在学员的工资卡里

一整面喜报墙见证着学员们拿到offer的喜悦,徐明广为他的“十亿资产”感到骄傲。

15年过去了,徐明广和团队的名气越来越大。

如今的中享思途,已是山东职业培训领域的标杆:合作高校100所,合作企业高达2500家;每年培训学员1500人,累计输送近万名专升本学生,帮助1.9万名大学生实现就业;先后获得工业信息化部教育考试中心认证资格、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首批合作企业、山东省服务新旧动能转化优质企业等荣誉;徐明广本人被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大学等60所高校聘为就业创业导师……从证书培训到就业赋能,从技能提升到学历帮扶,每一次转型都源于徐明广和团队对学生需求的敏锐捕捉,更彰显着教育者与时代同频的责任担当。

徐明广带领团队进行“铁军宣誓”。

这份从“试试看”开始,在风雨里扎根、在时光中繁茂的教育事业,也不断吸引着越来越多怀揣教育热忱的人同行。38岁的于莹老师曾是某教培机构的课程研发主管,2022年加入中享思途做IT就业指导。“论学历我比他高,论年龄我比他大,但他说‘要做影响学生一辈子的教育’,正是这句话戳中了我,让我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于莹说,每次有学生拿到offer,整个教导处的人能高兴得跳起来。

加入中享思途的员工,每月都要进行“铁军宣誓”。这并非形式上的仪式,为的是让每一位老师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与服务中,始终记得为何出发,葆有对教育事业的赤诚。宣誓词里那句“不忘初心,让努力感动生命”,像一枚烙印刻在每个人心上,提醒着他们:粉笔灰落满肩头的每一堂课,键盘声敲亮深夜的每一次辅导,都在托举着年轻学子的人生航向,不能辜负那一份份沉甸甸的信任。

徐明广(中,橙色衣服)在专升本校区和学员们合影,与孩子们一起成长是他最大的期冀。

一路走来,奶奶对徐明广的影响最大。在他眼里,奶奶是一个没读过几天书,但满口都是谚语的可爱老太太,现在偶尔还能跟他探讨公司的问题。今年年初,徐明广回了趟老家,80岁的奶奶拉着他说:“做企业管理者,不能懒,也不能馋。”他突然懂了:15年创业路,从农村大专生到帮助近两万人实现人生理想,他不过是做了件该做的事——因为感受过爱,才懂得如何把爱传递出去。

“学生的工资卡余额,就是我最实在的成绩单。”徐明广笑着说。他眼里的光,和15年前那个在信息城跑上跑下的年轻人,一模一样……

徐明广说,他将继续努力下去,带领团队,让努力感动生命。

来源:青岛画报

每日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