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青报教育在线讯 为推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创新,助力语文教师打磨高质量优课,7月2日,莱西市第二中学邀请语文正高级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开展“单元整体视域下的课堂教学”专题活动,通过专家讲座与集备磨课相结合的方式,为语文教师打造了一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盛宴。
在题为《单元整体视域下的课堂教学》的讲座中,专家结合具体的实例,从“课文是同一主题的多角度阐释”、“将课文进行多元组合”、“组合不同文体,探究共同的主题”、“在同一文体中比较表达的多样性”、“在同主题下突出单篇的价值”五个层面,系统构建了单元整体教学的理论框架。
所谓单元整体教学,是通过一个解读视角把单元中的一组课文连成“整体”,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根据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设定一个位居各篇课文之上又基于各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学习方法与学习评价。“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要明确单元整体学习日标,确定单元整体的教学解读视角。通过单元视角,让学生洞悉单元内课文的内在联系,形成整体的认知。”专家强调说。
以选择性必修二第二单元为例,该单元有六篇不同文体的课文,《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合志士的罪行,寄托了对牺牲烈士的哀痛之情;《包身工》在单元中承担的任务是记录旧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揭示中国人民必须进行革命才能彻底获得解放;《荷花淀》、《小二黑结婚》(节选)、《党费》描绘了革命斗争的不同场景,赞美了革命人民的优秀品质及顽强的斗争精神。专家提炼出“中国人民从苦难到新生”的解读视角,把这些看似没有关系的课文关联了起来,形成一个单元整体,生动诠释了单元教学设计的思维路径。
单元内的文章组合后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呢?专家提出“从教课文走向做任务”的实施策略:重视学习成果的生成,用学习成果反推学习任务设计;摒弃“即问即答”“翻书可见”式的问答,设计一些给学生相对更多时间和空间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经历思考的过程;将主任务分解为富有逗辑的子人物,并有评价、量表及证据等等。
在集体备课打磨环节,李伟伟、姜娜、宫梦云3位老师基于讲座理念,重新优化教学设计,分别阐述了“《氓》和《孔雀东南飞》:困境中的抉择——古代女性命运的抗争与觉醒”、“蜀地话情思,赤子家国情”、“宋词中的城市记忆——《望海潮》《扬州慢》联读”的教学设计思路。
专家通过“手把手”指导,既肯定创新亮点,又精准指出改进方向。在“《氓》和《孔雀东南飞》:困境中的抉择——古代女性命运的抗争与觉醒”教学设计中,专家指出可以让学生反复对比四言与五言诗歌的风格,甚至可以将《氓》中的四言语句改成五言,深化情感表达认知。对于“宋词中的城市记忆——《望海潮》《扬州慢》联读”教学目标与学习任务不匹配的问题,专家从“联读要解决什么问题”入手,引出意象的选取与组合这一学习重点,引导教师聚焦意象组合规律,重构学习任务体系。
此外,专家还就“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和主任务”提出了具体建议:熟悉课程标准和近三年高考题,理解透彻单元导语、单元任务、学习提示;反复研读课文,单元课文联读,读原著,读作者其他的交章,让自己喜欢上这些文章,找到主线,找到上位概念,找封每一篇的独特价值,找到切入点;大量阅读与之相关的文献,找到灵感。
此次培训活动引发了老师们的深度思考。“今天的讲座让我深刻认识到单篇教学与单元教学的有机联系。即使是单篇教学,只要立足单元视角,同样能体现整体性、结构化的教学理念。这启发我在教学中要在单篇教学做好的基础上,注重通过多文本关联、比较阅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网络。”语文教师迟建梅说,“此次学习让我重新审视了教学设计的维度,未来我将更注重单元整体规划,在单篇教学中渗透关联意识,落实单元任务,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我们要反复研读,让自己喜欢上这篇文章,才能找到切入点,才能搞明白,这篇课文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语文教师刘妍枫对专家所说的这句话深受启发。她反思说:“教材中有一些我不喜欢的课文,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会按照课后学习提示的要求来设计教学目标,总觉得把该讲的讲出来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忽视了这篇课文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认真地研读课文,阅读相关资料,找到每篇课文的亮点,再结合单元任务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也体会到每篇课文的独特魅力。”
语文教师赵文龙高度评价道,此次讲座是一次高质量、高信息量的专业引领,它系统构建了单元整体教学的逻辑框架,特别是对“如何组合”提出了极具操作性和洞见的五个层次,并旗帜鲜明地倡导了“潜心研读”和“任务驱动”的设计理念,为一线教师提供了从理论认知到实践操作的脚手架,是老师们在新课程改革道路上收获的一份宝贵行动指南。
青报教育在线 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