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
“孩子进入高中后突然变得沉默寡言、情绪波动,仿佛换了个人似的。”——这是无数高中生家长在亲子沟通中最常发出的困惑。
高中阶段正值青春期向成年期的过渡。在校园里,一张张青春的面孔背后,不仅承载着知识的积累,更经历着价值观的塑造、情绪的波动与心理的蜕变。青岛六十八中通过十余年的实践探索证明,心理健康教育绝非“锦上添花的选修课”,而是关乎学生终身发展的必修课,在高中三年这一关键时期,需要重视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关于潜能激发与心灵成长的探索。
从“育分”到“育人”的教育变革,青岛六十八中正在重塑青少年的成长轨迹,构建了一套覆盖学业规划、心理辅导、生涯发展的全人教育体系。
全员育人,从“批量教学”到“精准滴灌”
全员育人导师制,是这种育人体系的核心支撑。
在六十八中,每位学生入学后均配备一名导师,每位老师都会负责对接7-8名学生,从学生入学到高考全程提供深度指导。青岛六十八中学生处主任刘超介绍,相比于班主任,育人导师更多会关注学生的思想健康和精神变化,并结合学生的学业、心理变化制定相应的路线,并鼓励学生完成对自我的探索。
据了解,在青岛六十八中,学生会定期开展“生涯指导课”,对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探索,在此基础上思考适合自己未来发展道路,从而努力发挥优势、提升自我。此外,青岛六十八中也在家校协同领域继续发力,邀请家长参与到对学生参与到学生的共同管理中去,每年邀请家长化身“青春筑梦师”,走进课堂分享职业经历,为学生解析行业前景,帮助其明确职业目标。
学科密码破译:让知识照见未来
在学校兴趣社团活动的配合下,学生们在高中生涯中找到兴趣支点,在拆解每一门学科的知识密码时,发现它们如同未来职业赛道的基因图谱:当物理公式与人工智能的算法脉络共振、历史经纬与商业决策的底层逻辑重叠……课堂知识便不再是孤岛,而是通向人生蓝图的动态坐标。
这种认知的打通,如同为学习引擎注入知识燃料舱,真正点燃了探索的欲望与奔跑的加速度。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在老师讲解下开展自我认知测评、学科潜能分析和专业体验实践,教师团队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对学生的个人特质与发展潜能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为每位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科选择方案,实现科学合理的学业规划,让教师从“学科讲授者”转型为“全人培育者”。
这种精准辅导,让教育从“群体覆盖”转向“个体关怀”,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心理护航:从危机干预到自信重建
深度互动催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学生因感受到被关注而更愿敞开心扉,专业心理教师的介入使常见问题得以及时干预。学校构建三级心理防护网:高一每周一节心理课筑牢基础,高二高三通过讲座、校园广播靶向疏导,联动家庭破解代际沟通难题。
心理教师辛亚梅曾遇一名运动特长女生:她因成绩普通不敢竞选体育委员,陷入自我怀疑。通过“小目标策略”——约定“进步5名”却逆袭至班级第二,最终该生成功当选,日常学习成绩也有了极大提升。这种“积跬步至千里”的辅导逻辑,让教育从“灭火式应急”转向“造血式赋能”。
正如校长翟召东所言:“教育不仅要送孩子进好大学,更要培养适应未来的创造者。”在青岛六十八中,每个生命都在心灵教育的沃土上,绽放出独特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