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
在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浪潮中,“名校办分校”的模式常面临“稀释基因”的质疑。当山东省昌乐二中这所齐鲁名校跨海落子青岛时,教育界曾投来审视的目光:相隔300公里的两座城市,如何让教育基因不褪色?
历经五载耕耘,青岛昌乐二中在生源薄弱的情况下,2024年文化类考生最高分579分,6名同学成绩超过550分,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原一本线)达线人数29人,一段线(原本科线)达线人数104人……这再次证明了“双城共振”教育模式的生命力。这背后,是青岛昌乐二中通过教研一体化构建的“教育神经网络”,让优质教育在跨地域办学中实现“细胞级”传承。
基因解码:从输血到造血的资源赋能体系
一直以来,“以学生为中心”是山东省昌乐二中的核心理念和教育追求,青岛昌乐二中获得了来自山东省昌乐二中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资源支持,比如对“271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管理制度的完整移植。
“老师讲课占20%、学生自主学习占70%,剩余10%时间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这种发源于昌乐二中的“271教育模式”,近年来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各地高中教育,得到了老师学生们的充分认可。在该理念支撑下,课堂将不再是过去由老师单方面输出,而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展示、小组讨论、学生点评以及教师点拨提升等几个步骤,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其优势在于激发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升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
青岛昌乐二中高一学生于晓萌告诉青报教育在线,她非常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活跃课堂氛围,而且通过“自主预习-上台讲课-轮番点评”的方式,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其中的知识,将其内化为“常识”。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一个自信心重建的过程,“我中考成绩不太好,一开始上台不敢说话,老师会鼓励我,然后慢慢就可以很大方上去讲题了”。
这种方式不仅重塑了入学之前学生们所习惯的“填鸭式”学习方式,提升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亦有显著提升。
在教学资源方面,山东省昌乐二中与青岛昌乐二中也做到了高度共享。据山东省昌乐二中副校长王进友介绍,学校每年定期进行课程和管理方面的交流,参与课程研究及日常研讨,青岛昌乐二中教师有机会深入昌乐二中课堂随机听课,参与对于本部学生的教学工作。一位来自青岛昌乐二中的学生也透露,他们使用的学程册,是由本部资深教师围绕课本编撰的,对他们的日常学习很有帮助。
机制破壁:让资源流动产生化学反应
“路虽远,行则降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据了解,除了日常的定期交流之外,每年寒暑假,青岛昌乐二中都会组织骨干教师进行为期两周的课程研究,重点围绕大单元整体教学展开,实现研究成果共享、教学经验共享。
在不断沟通过程中,两地教师都感到颇有收获。青岛昌乐二中高三政治备课组长尚俊辰告诉青报教育在线,此次前往山东省昌乐二中的交流中,她与本部的高三政治备课组长进行了多次深入交流,对方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给予了她重要的方式指导,“讲题之前,要先问一下学生们的想法,一步步引导他们,而不是直接向学生讲出自己的答案”。
在学生管理方面,青岛昌乐二中也在山东省昌乐二中的方式的基础上,实现了基于青岛地区学生的创新。据了解,青岛昌乐二中对在校生实行自主管理设置了8个自主管理团队,通过学生自主管理团队、高效学习小组、高效科研小组,组成“三驾马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提升责任感和自主管理能力,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让每个孩子成就一个精彩的故事。”青岛昌乐二中副校长李兆健认为,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基础、性格特点和特长领域上各不相同,而学校要做的就是为学生们提供一个“生长场”,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诉求。近年来,青岛昌乐二中先后取得了山东省优秀研学成果奖、青岛市“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立项、青岛市四星级阳光校园、青岛市营养健康试点学校等多项荣誉,在学生及家长之间收获广泛好评。
成长见证:在陪伴与唤醒中定义未来
昌乐二中始终倡导“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更多时候让教师充当引路人的职责。在学生自主管理课程的基础上,青岛昌乐二中实行“全员导师制”,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导师,此外还设有“首席导师”职务,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们进行指引和陪伴,与学生“同吃同住”,带领导师团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为学生带来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青岛昌乐二中的高一学生李嘉绮表示,去年择校时,她和父母实地探校,被学校在食宿方面硬件设施吸引,并由此了解到昌乐二中独特的教学特色和体系,最终选择报名,但入学之后,更让她感动的,是老师们在学习和生活上对每位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军训期间,韩庆建老师察觉到她对于学校生活的不适应,主动关心开解她;分班之后,新任导师李金星也曾主动与她聊天,帮助她排解负面情绪。另一位高一学生于晓萌则表示,学校里的老师对待他们十分耐心,一视同仁,这种关心并不以班级为界限,“只要进到学校里,老师对待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很负责的”。
教育从来不是一场独奏,而是一曲师生共谱的生命交响。青岛昌乐二中用十五年时光,在黄海之滨书写了一个关于“成全”的教育叙事。
2005年,李友锦从山东省昌乐二中毕业,如今,他以青岛昌乐二中高级中学学生成长中心主任重返校园,延续着那条曾由昌乐二中师长们所指明的道路,将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传播给新一代的二中人,他们消弭了传统校园的等级藩篱,让教育回归最本真的样态。
“深刻的教育,来自自己深刻的体验”。正如李友锦所言,青岛昌乐二中将以最大的努力,让学生们在生活中体验真理,将知识内化为常识,进而“让松树长成好松树,让柳树长成好柳树,让每一个孩子都变成他自己最美的样子。”
青报教育在线 杨雅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