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

↓↓

青岛六十八中以文化育人为底色,构建“全人教育”新生态

2025-05-08 10:00 来源:青报教育在线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浸润学生精神世界的无形土壤。

在青岛六十八中,“多元兼容,和合共进”的文化理念不仅是办学口号,更是一套深度融合民主管理、艺术教育与社会协同的行动体系。这所学校通过文化基因的培育,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书写了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的典范篇章。

文化基因的诞生:民主管理重构校园生态

青岛六十八中的校园文化基因,始于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颠覆性重构。

学校以“多元兼容”为核心理念,将民主管理模式作为文化落地的关键路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ECM班级企业化管理”体系。

“ECM”本是一种企业管理制度,但六十八中创新性地将该理念运用于学生管理之中。在校学生通过竞选自主制定班规、管理班级日常事务,“权力下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规则意识,更让他们在责任担当中理解民主协商的本质,形成主人翁意识。

“教育就是陪伴成长。”近年来,在翟召东校长的指导下,青岛六十八中在原有的校园管理制度上,建立起全新的“全员育人导师制”,帮助学生在自我管理时获得更多来自师长的教导。青岛六十八中教务处主任石少伟介绍,“全员育人导师制”从学生入校之初落实贯彻,入学时,每位学生配备专属导师,建立成长档案,通过定期家访、学情分析、心理疏导等个性化指导,形成“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成长向导”五位一体的陪伴模式,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突破了传统师生权威框架,使教育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成长。

艺术教育的升华:美育与德育的双向赋能

美育通过审美体验与艺术实践唤醒人的感性认知与情感共鸣,德育则依托价值引导与道德实践塑造人的理性判断与行为准则,二者如同“心灵的经纬线”,共同编织出个体精神世界的完整图景。在青岛六十八中,艺术教育绝非技能训练的“装饰品”,而是美育与德育深度融合的载体。

学校丰富的社团活动,为学生们提升艺术素养提供了多样的平台,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已成校园传统。青岛六十八中学生处副主任、团委书记刘天逸介绍,目前学校的社团活动以多元化和特色化为核心,涵盖科学、艺术、文化多个领域,“我们希望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发现自己的兴趣与长处,以社团成为他们人生蓝图的支点,带领他们走进更广阔的天地。

近年来,青岛六十八中又在德育领域拓宽艺术教育的新边界。学校带领艺术社团成员多次开展义卖义演活动,将学生通过艺术、文化、科技特产所制作的文创周边产品进行对外售卖,将所筹善款用于捐助贫困山区儿童,再次彰显了学校美育与德育并举的育人理念,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出人格健全的新时代人才,催化了学生精神面貌的深层蜕变,正印证了席勒的论断:“道德的阶段,只有通过审美的阶段才能实现。”

协同育人的突破:家校社共筑成长生态

青岛六十八中的文化育人生态,打破了校园的物理边界。学校构建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实现教育能量的几何级增长,将家庭教育纳入育人体系,通过“家长心理课堂”“职业导师进校园”等活动,破解亲子沟通壁垒。

青岛六十八中的实践揭示,真正的校园文化不是标语或口号,而是渗透于管理制度、课程设计、社会联动的生态系统。当民主管理赋予学生主体性,当艺术教育唤醒生命美感,当家校社协同编织成长网络,教育便超越了知识传授的狭义范畴,升华为塑造完整人格的终身工程。这所学校用行动证明,文化育人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生命在参与中自我觉醒,在体验中自然生长,最终成为“最好的自己”。这种以文化人、以美培元的育人智慧,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青岛样本。

每日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