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青报教育在线讯 4月16日,青岛市“三课一交流”体育教研活动暨新兴体育项目寻根溯源专题研讨会在青岛文登路小学举行。青岛市体育与健康教研员孙金宝、市南区体育与健康教研员张培欣、唐钰,以及市南区各中小学体育分管领导、骨干教师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学的创新实践。
课例展示:创新课堂实践,激发学生体育潜能
花样跳绳源于中国古代的"跳百索",最早可追溯至汉代,是民间节庆的传统游戏。明清时期发展为儿童娱乐项目,20世纪经学校体育改造创新,融入现代教学体系,成为兼具文化传承与健身价值的特色运动。
青岛榉园学校朱克老师精彩呈现了一节《花样跳绳—两人一绳》教学交流课。该课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充分展现了体育课堂的创新设计与实践智慧。朱克老师立足核心素养培养,巧妙设计"双人同步跳""创意编绳""音乐节奏跳"等趣味环节,将传统跳绳项目玩出新花样。课堂采用"分层挑战"教学模式,从基础配合到创意展示循序渐进,既保证了运动技能的掌握,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课程融入团队协作元素,让学生在互动中提升协调能力,体验运动乐趣。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练、赛"一体化的教学思路,通过多元评价方式,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朱克老师精湛的教学技艺和创新的教学设计,赢得了现场观摩教师的一致好评,为全市体育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课堂教学范例。
“运动跳带”兼具 竹竿舞的节奏协作和 跳皮筋的花样技巧,其运动特性集中在节奏感、协调性、团队互动和动作创意上。它不仅是一种健身方式,更可能成为文化传承与现代运动融合的典型案例。
青岛文登路小学孙茜老师精彩呈现了一节《运动跳带》市级名师开放课。该课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立足核心素养培养,结合学校小场地特点,创新设计“四人一组”“八人一组”等多样化练习方式,让学生在节奏变化中掌握运动技能,提升身体协调性。 孙茜老师采用“分层递进”教学模式,从基础模仿到团队创编,逐步提升难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挑战中获得进步。课堂注重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通过分组竞赛、创意编排等环节,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本节课充分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将体育文化与趣味训练相结合,展现了体育课堂的活力与育人价值。孙茜老师的创新实践为全市体育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范例,受到与会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评价。
经验交流:情境任务驱动,探索高效教学模式
青岛南京路小学迟秋老师作了题为《情境导向下的小学足球任务链教学模式》的市级经验交流,为全市体育教师呈现了富有创意的足球教学新范式。迟秋老师以三年级足球大单元教学为例,系统阐述了"情境创设-问题引导-任务驱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足球情境,设计递进式的任务链条,将抽象的足球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学习潜能。该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足球技能水平,更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实现了运动技能与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此次经验交流为新课标背景下足球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其创新性的教学设计思路获得了与会专家和教师的一致好评,为我市体育教学创新注入了新动能。
专家点评:寻根溯源促发展,体育育人向未来
市南区体育教研员张培欣对新时代体育课堂建设提出专业指导。他强调,体育教学要创新性融入"进阶式挑战赛"理念,通过科学设计难度梯度,让学生在持续挑战中获得成长体验。课堂教学既要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更要重视体育文化与体育精神的有机渗透,使每堂课都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特别指出,要构建"问题链"与"任务链"协同推进的教学模式,以问题启发思维,用任务驱动实践,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综合素养。这种教学理念不仅关注学生当下的学习成效,更着眼于培养其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为体育教育的改革创新指明了实践路径。
青岛市体育与健康教研员孙金宝对展示课程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将传统体育游戏通过创新设计重新引入现代课堂,不仅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教学创新的有机融合,更彰显了体育教育的时代价值。这种"老游戏新玩法"的教学实践,既保留了传统体育的文化精髓,又赋予了其新的教育内涵。新时代体育教育要坚持守正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探索。他鼓励广大体育教师积极开展新兴体育项目教学实践,通过多元化、创新性的教学设计,让体育课堂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推动体育育人工作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少年贡献体育教育的独特力量。
本次研讨会为青岛市体育教学改革注入新活力。未来,市南区体育教师将继续以新课标为引领,深挖体育育人内涵,发挥示范作用,推动全市体育教育迈向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