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

↓↓

杨澜:中国的妈妈们都在焦虑什么?

2018-01-09 20:29 来源:智见
Array ( [0] => 100 [1] => 99 )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很多妈妈们会表现的非常焦虑。那么中国的妈妈们都在焦虑什么?今天母亲与孩子相处的范式应该是怎样的?如何让爸爸回归到家庭教育中来?

在知名媒体人杨澜看来,先搞定自己,再搞定自己。要想培养出人格独立的孩子,我们首先得成为人格独立的母亲,一个焦虑的、无力的、缺乏独立意识和思维能力的母亲给孩子带来的是巨大的不安全感,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共同成长,终身学习成为今天母亲人生的范式。作为妈妈应该不断的提醒自己:我们不是孩子的保姆,而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

首先我想跟大家分享发生在今年的一个网上的热帖,在2017年母亲节的时候有网友发出了这样一个帖子:如果能够穿越时空,见到还没有生你的年轻时候的妈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在网上得到点赞最多的包括以下几条回复:

1、别跟我爸爸在一起,放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2、别和他结婚,去上大学,你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

3、别为了我放弃你最重要的那场考试,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哪怕这意味着今天的我并不存在。

听了网友的这些回复,我不知道他们的母亲作何感想,我想一定是感慨万千吧。我们必须要回到这样一个话题:今天我们对母亲的角色有着什么样的期待?做妈妈是不是意味着不能自由的做自己?

中外历史上母亲的标准人设

跟大家分享一下历史中中外母亲的标准人设是什么样的。母亲的人格形象和社会角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变的,在文化语境和思想体系当中,社会对于一个好母亲的行为方式的期待与社会的整体价值观、社会道德理想高度的一致。而社会的这种期待又不断的塑造、强化着母亲的个体意识,规范着她的行为表现。

在古希腊,一位斯巴达的母亲在送自己的儿子上战场的时候会送给他一个盾牌,告诉他说要么拿着盾牌凯旋,要么躺在上面回来。

在二战的时候,前苏联颁发了最高级别的勋章给母亲,条件是她们生育了超过十名以上的子女。在1944年第一批获得勋章的母亲当中,就有一位母亲生育了12名子女,其中八个儿子走上战场,四名在战争中牺牲。

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有很多关于母亲的耳熟能详的故事,她们成为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忠孝文化的核心符号。大家都熟知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孟郊的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至今仍然是全球华人背诵的准确率最高的一首唐诗。以至于小学生在写到《我的母亲》这样的作文的时候还会出现这样的语句:夜深了,我已经困得不行睡去,当我醒来的时候我依然看见妈妈坐在灯光下帮我补着衣服,妈妈鬓角的白发和眼间的皱纹都让我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我自己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跟大家分享一些我做母亲的喜悦和担忧。

做母亲是一次非常深刻的生命的体验,是一个生命和另外一个生命的高度的融合和共鸣。我记得孩子小的时候半夜里会苦闹、会醒来,这个时候我就挣扎着起来抱着孩子为他哺乳。

那个时刻,所有的人都已经睡去了,只有我和我的孩子相依相伴。既是疲倦的,也是充满幸福的。

但是做母亲有很多的担忧,常常觉得如履薄冰,也有时候会觉得不堪重负。因为这世界上的选择是在太多了,有时候我们认为选择多了好啊,但是选择多并不意味着选择更轻松了。

比如,孩子生病了,什么时候应该打点滴。孩子发烧的时候应该按照奶奶说的盖上被子捂汗呢,还是应该按照书上说的抱着孩子洗温水澡,让他散掉一些体温。这些对于每一个母亲来说都是非常具体的问题,到了学龄的时候上什么样的学校,读什么样的辅导班,要不要买学区房等等。我相信是很多的母亲都需要面对的一个话题。

今天的妈妈和过去的妈妈面临着很多不同的环境,首先现在的母亲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育儿经历都让她们对做母亲这个职业差生了相当大的恐惧。而且两个家族都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她们身上承担的期望和压力也就更大。

同时我们需要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今天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在急剧的上升。有统计说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把一个孩子从0岁养到18岁大概要花130多万,还不算买学区房。这也让很多的母亲产生不安全感,

同时不能忽视的是我们的环境正在急剧发生变化,环境当中的风险也增加了。我女儿十几岁的时候去看了一部电影《亲爱的》,讲述了拐卖儿童给家庭带来的困扰,我的女儿看完之后拉着我的手对我说妈妈谢谢你没有把握丢掉。她才知道,把一个孩子安全的带大是多么的不容易。

今天的中国的女性还必须面临一个问题:中国的女性大部分都在工作,70%的女性在工作这个比例比法国男性工作的比例还要高。所以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让很多的女性非常为难,,在世界经合组织的一项调查中,中国女性是所有成员国中工作时间最长的。

中国妈妈们都在忧虑什么?

如何能够把孩子好好的抚养成人?孩子的教育是妈妈们最关注的话题,占到了33%。其次还包括健康问题、夫妻关系、人际关系等问题。

我想对妈妈们说的是:

先搞定自己,再搞定自己。要想培养出人格独立的孩子,我们首先得成为人格独立的母亲,孩子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而不是通过说教。孩子和母亲之间非常密切的互动塑造了孩子的人格特质和情绪管理的模式。

神经学家告诉我们,一个母亲和孩子的互动直接形成了孩子头脑当中神经元细胞之间的回路。也就是说孩子们会模仿母亲如何对这个世界产生回应。

一个焦虑的、无力的、缺乏独立意识和思维能力的母亲给孩子带来的是巨大的不安全感,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

其次,今天的育儿成本如此之高,经济独立的女性更有能力与伴侣一起承担起抚养孩子的责任。

同时我想说的是孩子有孩子的梦想,我们有我们的。过去的传统文化中,母亲对孩子的完全的牺牲,对自我的完全的放弃,无条件的爱也意味着对孩子无条件的服从。很多妈妈是以孩子的孝顺和自己的付出来绑架孩子甚至是成年孩子的个人选择的。我希望这一页已经被翻过去了。

共同成长,终身学习成为今天母亲人生的范式。如果我们不学习我们就out了,就不能在职场上或者稳定的、光明的未来。

其次,知识迭代提速,做妈妈不能只靠本能了。过去我们的奶奶、外婆带孩子可能只是依靠本能,但是在今天已经远远不够了。

比如说,从孩子出生到孩子两岁,这一千天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千天。孩子的骨骼、神经系统发育这些都是需要母亲去学习的,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母亲。

同时,作为妈妈我们应该不断的提醒自己我们不是孩子的保姆,而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

共同成长也意味着母亲要向孩子学习,过去都是妈妈说教孩子,让孩子要怎样,不要怎样。但是在今天,孩子们常常会给我们醍醐灌顶的启示。

2017年9月1日,湖北的一个中学生不小心撞到了一辆停在路边的宝马车的尾灯。他留下了这样的一个纸条给车主:

首先非常抱歉,我是罗田一中的学生,我在高一七班,我叫XXX,我不小心撞了您的爱车,非常的抱歉。但是是我的责任就必须担当,你可以到一中找我。

他还不忘写下这样一句:我妈妈脾气不好,我怕她说话伤到您,所以请您先来找我,谢谢!

多么可爱的孩子,这个车主被感动到了,车主说:虽然有点小心疼,但是这番留言让我非常的感动,这样的善良与担当我们这个社会太需要了。

在这个时候你能不说,孩子是我们成年人的老师吗?

爸爸去哪儿了?

在中国很多家庭,男性与女性的社会角色似乎也被带人到了家庭当中,很多母亲几乎是承担者丧偶式育儿的责任。

很多心理学家都说,中国的很多家庭都有一位焦虑的母亲和一位不知道在哪儿的父亲。这种情况对孩子成长绝非幸事。因为父亲的角色,当他参与到孩子的养育过程中,能够让孩子们具有更好的性别的意识,有更好的社会责任的意识,同时更加勇敢和具有冒险精神。

培养孩子是父母共同的责任,母亲不能够把父亲挡在门外。

事业和家庭的平衡不只是今天母亲们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只有和父亲成为真正的人生伴侣共同承担育儿责任的时候双方才能一起平衡的一件事。

在今天的中国家庭中,爸爸每周有效陪伴孩子的时间比妈妈少11.9个小时。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首诗,这首诗曾经给我巨大的启发。当我的儿子18岁生日的时候,我把为他记得成长日记以及这首诗用手书的方式交给他作为儿子成年的礼物。这首诗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写的,冰心先生翻译的一首诗,叫做《致孩子》: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的射了出来。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上了那静止的弓。

既然孩子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里”,是我们做父母的“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那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给孩子“爱”和“自由”,让他们尽可能地去发展自己,成为“生命为自己渴望的儿女”,活出天赋的自我。

相关阅读
每日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