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

↓↓

“10后”也要秃了?孩子的隐形压力你重视了吗

2017-11-24 10:01 来源:搜狐教育
Array ( [0] => 100 [1] => 99 )

11月10日一则“2岁男童成片掉头发为考知名幼儿园连报5个培优班”的新闻,仿佛导火索,引爆了一系列关于孩子在遭受压力下,发生的种种悲剧性事件。

据《武汉晚报》报道,跟随父母在上海生活的2岁半男童东东成片掉头发。回武汉探亲时,父母带他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斑秃。医生表示,斑秃是一种跟自身免疫有关的疾病,在因身体或者精神导致免疫力异常时就会诱发此病。

东东妈妈为了让孩子在上海能上个好幼儿园,给他报了5个培优班!或许就是这种学习压力和妈妈无形中传递给孩子的精神压力,导致了东东掉头发。

武汉市第一医院心理门诊梅俊华医师在采访中说,现在绝大多数父母都只关注孩子身高体重这些外在变化,很少关心孩子大脑、行为和心理的发育。

而这些可怜的孩子冤就冤在即使到了10多岁,恐怕也不太会像成人一样表达:我最近压力太大,我很焦虑……可是,宝宝不说,宝宝心里苦啊!经常是到了事态发展到很严重的时候,父母老师才如梦方醒,后悔不已。

11月12日,湖南省沅江市第三中学,高三班主任在办公室被16岁学生罗某杰刺了26刀,送往医院途中不治身亡。据说,罗某高二以后短时间内,成绩从中等突飞猛进到班级第一名,背后的付出和压力可想而知,这次事件可能是长期压力的一次集中爆发。

(案发现场照片)

11月14日,江苏徐州一10岁女童在家服农药自杀身亡,留有2页遗书和一段3分25秒的告别视频。“你们是打我骂我,但是我知道一切都是对我好的,我真想在天堂照顾你们一辈子。”

最近又有一则“8岁孩子上补习班过劳猝死”的新闻,后来被辟谣是一则假新闻。但平心而论,如果证明这件事确实是真的,以你对自身和周围家庭、环境的了解,你会觉得意外吗?

在生命面前,成绩算什么?

但真的有多少家长,都在秉承着这样的“宗旨”:只要鸡不死,就往死里鸡!

真的要到难以收场的程度,才能引起家长的重视吗?有多少孩子看不到,说不出的“隐形压力”,就这么被大人长期地忽视,甚至选择性地故意“视而不见”了,直至悲剧的发生。

美国的学术期刊《AmericanFamilyPhysician》(《美国家庭医生》杂志)在2000年曾刊登过美国在临床上被鉴定为儿童期严重抑郁症的比例,在青春期之前的孩子中大概是2%。在青春期的孩子当中这个比例是5—8%左右。十几年过去了,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这个比例恐怕只会增高不会降低。

有人可能会诧异,小小的孩儿,哪来的什么压力?我们先来还原几个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场景。

场景一

开学季幼儿园门口,哭的声嘶力竭的孩子比比皆是。被一个人留陌生的环境,和一群陌生的人在一起,换作是你,你紧不紧张?有没有压力?

场景二

孩子拿着一只冰淇淋,不小心掉在地上。在旁边的大人马上一顿训斥:“你还能干点儿什么?连吃的都拿不住!”面对最亲近人的羞辱、指责,换作是你,再做任何事情,哪怕是像穿衣吃饭这样的小事,会不会就此有了压力?

场景三

一放学,爸妈接走后进奥数班刷题。回到家吃完饭开始练琴。练完琴马上开始写作业。终于写完作业想玩儿会儿,已经快10点了,爸妈催促赶紧洗洗睡觉。日复一日,满满的日程安排,会不会让人觉得窒息?

压力是把双刃剑,给孩子过早过多的压力,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就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最近,常爸一个朋友又在抱怨他家女儿睡前又开始抠指甲。最早出现这种现象,是她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后来两三个月就好了。现在小学刚入学,环境和节奏跟幼儿园完全不同,班主任又很严厉,“坏毛病”再次卷土重来。

“抠指甲、咬指甲”就是孩子处在压力和焦虑之中一个特别典型的行为信号。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孩子无意识的行为容易被我们忽视,但又是实实在在向我们发出的预警信号?父母们又该如何应对

对于孩子的压力表现,美国心理学协会(APA)有很明确的描述,宋海荣博士向我们总结了6个方面的表现,希望能给到家长们一些提示和参考。

◆ 突然尿床、抗拒上学、脾气暴躁爱哭

◆ 总是说:“没有人喜欢我”“干什么都没意思”

◆ 免疫力低,爱生病,或者总是肚子疼、头疼,很累的样子

◆ 很乖的孩子突然变得有攻击性

◆ 出现短暂的抽动症,或者咬指甲等自己不能控制的行为

◆ 睡觉时容易惊醒

下面来逐条分析:

一,突然尿床、抗拒上学、脾气暴躁爱哭

这类似于孩子返回到他婴儿时期的一些行为。比如孩子突然间开始尿床,突然开始黏家长。本来上学、上幼儿园去得都很开心,突然之间抗拒、拒绝再去。再比如,孩子平时情绪比较稳定,突然之间变得开始暴躁,爱哭。

二,“没有人喜欢我”“干什么都没意思”

我们知道,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越是不容易意识到自己的压力状态,更不会直接跟家长或者老师说“我压力好大呀”,但他可能突然会开始否定自己,比如“没有人喜欢我”“我真笨真蠢”,或者“什么都没意思,什么都不想做”。这些从言语中透出的迹象都可能表明孩子最近这段时间的确在经受着压力。

三,免疫力低,爱生病,或者总是肚子疼、头疼,很累的样子。

如果父母只是“就事论事”,确实很难发现在孩子身体不适背后,更深层的心理问题。孩子若长期处于一种压力状态之下,人体会分泌皮质醇,也叫做压力激素,压力激素会降低身体的免疫力,也会造成一些身体部位疼痛。

怎么分辨是单纯的身体不适,还是有压力的积累?

如果孩子身体一直都不错,但是会突然间说自己头疼或者胃疼肚子疼,而且这种状态是持续了一段时间的,很频繁地发生;或者说孩子睡眠够营养够,但就是经常看起来很疲惫,都可能是源于他长期处于一种自己不能言说的压力之下。

四,很乖的孩子突然变得有攻击性

平时比较乖巧、比较安静的孩子,可能突然在幼儿园打人、咬人,容易冲撞,也可能是压力捣的鬼。

五,出现短暂的抽动症或其他不能控制的行为

有一些压力大的孩子,会莫名其妙突然之间表现出一些过度性的、比较短暂的抽动症,类似眨眼睛、揪耳朵,或是喉咙里不自觉地出怪声,或者有抠指甲、咬指甲这种不能控制的行为。

六,睡觉时容易惊醒

孩子平日里睡得不错,突然一段时间内,半夜容易惊醒、害怕、哭泣。压力激素陡升,达到过高浓度时,就会扰乱孩子的睡眠。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孩子刚入园的前一两个月。

以上这些表现,可能会是孩子处于压力状态下的表现,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做一个基础判断,当然,也不要过于紧张和惊恐,过分对号入座。但是,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生活氛围真的是非常重要!

说完了如何发现孩子的压力是远远不够的,孩子早晚都要上幼儿园,学是必上的,作业是必写的,兴趣班补习班同样一个都难舍弃。你不学,别人学,你不鸡娃,别人鸡,总不能让孩子掉队落后吧?这些都是活生生的现实啊,我知道孩子压力大,但我们又能怎么办……

这话虽然听着没毛病,但如果父母可以在某些地方做些调整和改变,在有效率养娃甚至“鸡娃”的同时依然能赋予孩子健康积极的心态,也绝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下面进入干货建议时间:

提高父母的自身认知

■父母首先调整自己的压力水平

压力是会传染的,如果家里爸爸妈妈整天疲于奔命、忧心忡忡,脾气又很急躁,孩子是会感受和承受很大的压力。如果能努力提高自己,给孩子做一个能够平衡生活和工作,能够积极应对压力的榜样,孩子自然也会学到这样的品质。

■ 允许孩子犯错

孩子很多压力来自于对犯错的害怕和恐惧,有本能的成分,也有家长后天灌输的。很多家长天天盯着孩子,就像之前场景中列举的孩子不小心把冰淇淋掉在地上的例子,相信很多家长对此太熟悉了,因为我们日常中就是这样的,孩子一犯错,不管大错小错,上来就是批评和羞辱。孩子肯定越来越害怕犯错,他的压力也就会越来越大。

新闻里那个自杀的10岁女孩,平日里家长和老师对她的严格要求和打骂就很可能是很重要的压力源。

其实,没有人能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对、做好。犯错是在学习和成长当中必然要发生的。这样的认知,家长、老师首先要树立,同时传递给孩子:犯错是被允许的。

合理安排时间

■每周给孩子至少几个小时留白时间

现在的孩子都太忙了,从三四岁开始,上完这个班上那个班,学完这个学那个,有的家长甚至觉得不把孩子的时间塞满,就觉得浑身不舒服。

但孩子的大脑和身体需要一个留白的时间来休息,来恢复。所以,至少每周要给孩子留几个小时,家长不安排任何内容,完全由孩子自己决定,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让他没有压力地去玩。

如果这个“玩儿”能跟一些动的项目结合在一起就更好了——这里绝不是鼓励你给孩子再报个体育班!而是,让他们自己到外面骑自行车,去跑去跳,和小伙伴一起去扔球,这样的“玩儿”能帮助孩子的大脑和身体重新获得力量,有利于降低他的压力感。

■让孩子知道他每天的日程安排

再有,如果家长在安排孩子或者家庭日常事务当中,是有计划的,孩子能够预期他每一天生活当中可能会发生的事,也有利于降低他的压力感。比如孩子觉得练完琴就能玩会儿了,结果练完琴,家长还要让他做数学题,这种计划之外的或者突发的事件总是接连不断发生,会让孩子在不确定性当中感觉到很大的压力。

帮助孩子做好身心调整

■保证孩子睡眠时间

睡眠远比我们想象得重要,尤其是对孩子。睡眠有利于平复和稳定孩子的情绪。有的八九岁的孩子作业都能写到10点、11点,如何利用时间,做好时间管理,是特别需要家长帮助孩子学习的事。

■逐渐让孩子学会了解自己的身体反应

如果孩子能明白这段时间身体不舒服,有可能是自己压力太大了,或者最近心情不好等等,这样慢慢地,他们就能够懂得自己身体的这种反应,能够听从自己身体发出的警告。

在他年龄小的时候,他可能不太容易认识到这些,但是家长慢慢地培养,会让他们比一般的孩子更能警觉自己的压力状态,同时学会表达,这会非常有助于他们缓解压力。

写在最后

在跟宋博士越洋通话的最后,小编把那个抠指甲孩子的日常安排发给她,每天上学、奥数、英语补习、弹琴、画画、学乒乓球……宋博士再也无法淡定:“你们这是要干什么啊?孩子才六岁。放在任何一个大人身上,你们自己试试?”

更何况,除了学业上的这些压力,小小的孩子可能还要承受来自学校老师的态度、来自环境适应、来自同伴之间人际交往,来自家庭氛围等等的众多压力。

孩子需要喘息,需要留白,需要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只有放下沉重,才能飞得更高!

相关阅读
每日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