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

↓↓

与其纠结“鸡头凤尾”,不如找准自己的定位

2017-11-23 09:08 来源:中国教育之声
Array ( [0] => 100 [1] => 99 )

中国有句老话,“宁当鸡头不当凤尾”。这句话是说:人根据所处的环境更应做领先部分而不是落后部分。但在现实语境中,到底是当鸡头,还是做凤尾,相关的争论却一直不断,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不过,大西洋月刊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说法似乎更有道理。研究认为,普通高校中的优秀学生与顶尖高校中的一般学生相比,表现得更加能干,成绩更加出色,职业抱负上也更具野心。

其实,日本人也觉得,做沙丁鱼的头好过做鲸鱼的尾;英美人同样认为,做小池塘里的大青蛙比做大池塘里的小青蛙要好。不过,虽然中国、日本、美英都有类似俗语,但实际过程选择中的差异却很大。文章提到,美国人更倾向于做小池塘里的大青蛙而不是大池塘里的小青蛙;相反,亚洲学生更愿意在顶尖学府里拼命,却不愿意在普通高校里拔尖。

虽然说研究只是得出了一个较为“平均”的结论。即,无论是亚洲人,还是美国人,对于此类选择的抉择并不能一概而论。但也表明,亚洲学生在选择上普遍存在“宁做凤尾”的价值偏向。

有人认为,这和亚洲与美国人的文化有关。亚洲人更有集体主义倾向,更看重谦逊,更倾向于基于共同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来做出决定;而美国白人则被认为是个人主义者,他们通常通过与同伴竞争来表现自我,并根据个人野心来做决定。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文化归因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并不能将问题缘由“大包大揽”。毕竟,个体的差异和个人的主观意愿总是千差万别的,不会因为国籍或地域文化而变得完全统一。

那么,该如何解释亚洲学生愿意在顶尖学府里拼命,却不愿意在普通高校里拔尖?放在我们身边来看,经常出现类似选择。比如,高考选择填报志愿,很多学生家长宁愿选择一流学校的一般专业,也不愿去次等学校的一流专业。现象的背后,有根深蒂固的原因:

首先是面子情结。对于一些家庭来说,孩子进入名校学习不仅是学生的荣誉,也是全家的光荣。家长为了在社会圈子里有面子,宁愿选择“打肿脸充胖子”也要将孩子送进顶尖学府;其次是名校情结。人们习惯将“名校”和“有出息”划等号。考入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学,不仅是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目标所在,而且在传统观念里,考入名校还有光耀门楣、光宗耀祖的作用;最后是认知偏见,相信“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方面是学生和家长过于看重平台和环境的作用,过分强调勤能补拙,而忽略学生究竟是如何获得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和社会成员固有偏见的反馈所致,在很多招聘启事上容易看到“211及以上院校毕业”“学历985以上”等刚性条件。

学生在面临抉择时之所以举棋不定,并不完全是对自身现状所做的分析和判断不够,而是附带的社会因素和强加的价值观念太多。殊不知,将学生强行放在本不适合的高强度学习环境下,往往会适得其反。

当然,究竟是“做鸡头还是凤尾”仍然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做“凤尾”也有不少人在高水平竞争中受潜移默化影响,实现逆袭;做“鸡头”也会有人因为疏于竞争沾沾自喜的环境,最终滑落。人是发展的人,心理学认为,影响一个人发展的教育因素中,遗传因素是基础,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其中,教育是重要的环境因素,而最终起主导地位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家长学生与其纠结于“鸡头凤尾”的选择,还不如找准定位、及时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萝卜芹菜”。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相关阅读
每日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