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
7月16日,青岛外事学校教师教育与管理能力提升专题研修圆满落幕。三天时间里,35位参训人员在专家引领与实地探访中深耕细作,于心灵赋能、班级治理、职教转型与产业实践中收获满满。结业之际,老师们的分享里,既有对教育方法的顿悟,更有对育人初心的坚守。
心灵赋能:在自我觉察中积蓄教育力量
“王海霞老师的课程更像是一次‘体验式工作坊’,做完‘手脑协调操’后,我的手指酥麻又放松,脑子像被‘激活’了!”李海燕老师边活动手腕边笑言,这场身体唤醒让在场老师瞬间投入。
王海霞老师课程核心的“优势探索”环节,成了一场温暖的“闪光点交换”。盛晓梅老师盛赞身边龙昕燕老师穿旗袍写书法的样子,风骨里藏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龙昕燕表示,自己的爱好被记了这么久,这种“被懂得”比任何奖状都珍贵。
“自我钻石清单”书写环节,于倩老师写下并读出“我是一个善良的人”,全场报以齐声回应:“是的,你是的!”她借用《论语》里“道有方,必有邻”“近者悦,远者来”,感悟道“原来被肯定的力量,能让教育的底气更足。”
面对情绪压力,王海霞演示的“觉察-面对-接纳-感恩”四步转化法让老师们印象深刻。学生处主任王春在体验角色扮演“直面情绪”后坦言:“一开始觉得别扭,当说出‘我看到你的存在’时,紧绷的肩膀突然松了”
班级治理:化育浸润 立德树人 的育人智慧
南京金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黄欢老师的 “班级治理课”,像一场接地气的 “教育故事会”。三十年班主任经验沉淀出的 “育人密码”,藏在一个个真实案例里。当讲到“女生班小团体暗中观察班干部”的案例时,许多老师频频点头表示认同:“遇到不用硬拆,引导他们讨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秩序’,比批评有效得多。”
“黄老师讲的‘一支棒棒糖激发集体荣誉感’让我深受感动,大家总觉得奖励要多贵重,其实学生在乎的是‘被看见’的认可。” 臧春红老师感慨,“黄欢强调班会课是德育主阵地,我也非常认同,这样的互动确实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归属感。”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第一所学校。家长要扣好学生第一粒扣子。”外事学校的李梅老师——作为青岛市首批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高度认同黄欢老师关于家校联动的观点,“我们工作室也会通过家长课堂等各种形式,邀请家长以空杯思维为格局,以从零开始的态度,建立尊重自主的养育观,给孩子时间空间与自主选择的机会,做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教练与观众,做孩子终身发展的坚实后盾。”
“班主任工作要‘一事精致,便能动人’。黄欢老师这句话非常触动人。”青岛外事学校副校长姜凤祥总结道,“从常规管理到活动育人,需用心用情用力,最终实现班级精准管理、特色发展,建成有品质的班集体。”老师们纷纷表示,黄老师的案例为抽象的班级管理提供了可学可用的抓手,将把“南风效应”“正向反馈”等方法融入日常工作。
职教未来:在产教融合中找准坐标
苏职教专家殷树凤教授的分享,让老师们对“职教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在产教融合中找对“坐标系”,纷纷认真拍照记录 。许多老师向青报教育在线记者反馈,面对2032年生源或迎断崖式下滑的形势,“我们不能再靠‘规模’吃饭,得靠‘质量’突围,像殷树凤教授提到的以德国职教例子那样,‘培养能解决真实问题的人’。”
从自我心灵赋能到洞察学生需求,再到对接产业脉搏,这场研修正助力青岛外事服务职业学校的教师们,以更丰盈的内心和更专业的素养,书写职业教育“以爱赋能”的新篇章。正如刘宇虹书记所说:“职业教育者既要抬头看政策方向,也要低头踩实践泥土。唯有知行合一,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的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