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青岛昌乐二中三年淬炼记:从个体蜕变看教育生态如何赋能生命发现自我

2025-07-07 13:34 来源:青报教育在线

2025年盛夏,青岛昌乐二中高级中学的高考查分日涌动着别样的感动。当高三学子在查分系统中看到理想的分数,那些曾在中考失利中迷茫的少年、在学业压力下挣扎的身影,如今正以耀眼的成长轨迹,诠释着一所学校如何以“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成就自己”为核心价值观,构建起唤醒生命自觉的教育生态。透过许靖雯、聂振宗等毕业生的成长叙事,我们得以看见271教育模式下师生共同体如何在三年时光里完成一场关于信任、坚持与超越的生命对话。  

破茧之变:从中考失意者到高考逆袭者的成长密码  

“中考成绩单上的数字曾像枷锁捆住我的未来。”高三(7)班许靖雯的开场白,道出了许多学困生的共鸣。但在青岛昌乐二中的晨读教室里,这个曾被定义为“后进生”的女孩找到了逆袭的钥匙——历史老师用《觉醒年代》片段解析近代史,数学老师把函数图像编成记忆口诀,班主任每周雷打不动的“成长对话”帮她拆解学习目标。这种“分层教学+个性化辅导”的模式,让她在高三模考中实现从班级30名到前5名的跨越。  

与许靖雯同班级的聂振宗则在“271课堂模式”中找到了学习的主动权。“小组讨论时,物理课代表会用矿泉水瓶演示离心现象,化学老师带我们在实验室‘复刻’工业制碱流程。”这种沉浸式学习场景,让抽象知识变得可触可感。数据显示,该校近三年学困生转化率达82%,高考本科上线率年均提升9个百分点,背后正是“让每个生命都绽放光彩”的办学理念在落地生根。  

师恩如光:当教育者成为照亮前路的提灯人  

“班主任秦老师的办公桌上总放着两本日历,一本标记我们的生日,一本记录每个学生的薄弱知识点。”高三(7)班王逸萱的讲述,揭开了青岛昌乐二中教师团队的日常:凌晨6点30分,班主任已在教室等候学生;晚自习后,老师们在教室走廊支起“答疑小站”,直到最后一个学生离开;高考前一个月,每位教师手中都有一本专属的“学生成长档案”,详细记录着每个孩子的心理波动与知识漏洞。  

高三(1)班刘华旭的经历更具代表性。当他得知“全国500万复读生”的消息而焦虑失眠时,班主任搬着凳子坐在教室后门陪他听课,数学老师用晚自习时间为他定制“选择题速解攻略”,体育老师则特意设计了抗压性体能训练,通过篮球传球游戏、耐力跑等运动帮他释放心理压力。这种“全方位成长陪伴”模式,让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者。正如毕业生们在纪念册上写下的:“老师们用1095天的早出晚归,教会我们什么是‘不放弃’。”  

共生之力:在集体成长中培育生命的韧性  

“凌晨6点10分的教室,总有人比闹钟醒得更早;晚自习后的宿舍,台灯下是互相讲解错题的身影。”高三(10)班于渲婷的描述,勾勒出青岛昌乐二中校园里独特的“成长共同体”生态。学校推行的“小组自主管理”模式,让每个班级成为微型成长社区——学习小组内,优生主动为薄弱生“开小灶”;宿舍里,室友们制定“错题共享本”。  

这种共生文化在高三(1)班薛子恒的记忆里尤为深刻:“我曾因打篮球受伤缺课两周,返校时发现课桌里堆满了同学整理的笔记,每一页都贴着‘加油’便签。”当个体的奋斗融入集体的暖流,学习不再是孤军奋战。数据显示,该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成功率达100%,95%的毕业生认为“同学间的互助是高考路上最温暖的支撑”,这种群体性成长力量,正是青岛昌乐二中教育生态最动人的注脚。  

教育启示:当学校成为生命成长的“生态雨林”  

从许靖雯的“低谷逆袭”到刘栋的“抗压蜕变”,这些成长故事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优质教育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青岛昌乐二中的实践证明,当学校构建起“个性化教学—情感化陪伴—共同体成长”的三维生态,每个生命都能找到独特的生长路径。  

正如教育部专家在该校发展报告中指出:“这里的老师们懂得,教育不是雕刻石像,而是浇灌种子——有的需要阳光,有的需要湿润,有的需要等待花期。”这种对生命个体的敬畏与耐心,或许正是打动万千家长的关键所在。当毕业生们带着“努力终有回响”的信念奔赴未来,这所学校早已在他们的生命里种下了最珍贵的礼物:相信成长的力量,相信教育的温度。  

青报教育在线 王亚楠

每日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