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黑小麦从田间到云端的价值突围——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团队激活乡村振兴数字引擎

2025-06-16 18:53 来源:青报教育在线

青报教育在线讯 当00后大学生的无人机镜头掠过诸城向阳村的黑小麦田,当60后农户对着直播镜头熟练喊出"家人们下单",一场跨越代际的"麦田对话"正在重构乡村振兴的数字叙事。3月20日,青岛恒星科技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新媒体成为新农具" 团队深入潍坊诸城黑小麦种植基地,以专业技术破解农产品上行困境,首秀直播即实现观看量破万,带动周边农户咨询量激增300%。

"黄金谷物"的云端困境:从原料低价到品牌破局

在向阳村黑小麦种植基地,紫黑色的麦粒在阳光下泛着光泽。这种被中科院专家称为"黄金谷物"的作物,富含花青素与微量元素,兼具食药保健价值,却因品牌认知度不足,长期以原料形式低价外销,导致农户每亩收益一直无法得到显著提高。

部分农户尝试短视频直播带货,却因镜头语言粗糙、内容同质化,场均观看量不足百人,销售额增长乏力。

“我们拍的视频像流水账,讲卖点又像硬广,根本留不住人。”种植户张大姐的困惑折射出传统农业与数字经济的断层。据团队调研,诸城黑小麦种植面积已达800亩,但深加工产品占比不足3%,电商渠道销售额仅占总销量的5%,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

新农具赋能新图景:大学生用镜头书写麦田故事

"家人们看过来,这片黑土地上的麦粒,每一颗都带着晨露的甘甜!" 在团队搭建的田间直播间,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刘雨蒙手持云台相机,将黑小麦从播种到磨粉的全过程拆解为 "春耕纪实"" 营养实验室 ""面食工坊" 三个系列短视频。镜头下,农户弯腰收割的汗珠、石磨转动的麦香、黑小麦面条的筋道质感被逐一定格。

团队创新采用"三幕式直播结构":开场以无人机航拍麦浪营造视觉冲击,中段邀请"新农人"好姐现场演示黑小麦馒头制作,结尾设置"花青素检测"互动实验,解答"黑小麦为何能抗氧化"等消费痛点。这种融合科普性与故事性的内容设计,使直播转化率提升至行业平均水平的5倍。"没想到课堂上学的分镜设计、用户画像分析,真能帮老乡把货卖出去。" 团队成员王浩宇指着后台数据感慨。

产教融合的乡村实践:从课堂作业到社会课题

这场助农行动背后,是恒星科技学院 "行校共建" 办学模式的生动实践。学校将黑小麦项目纳入《新媒体产品设计》课程实践,学生从市场调研、脚本策划到直播执行全程操盘。正如团队指导教师高晓停所言:“新媒体不是简单的传播工具,而是重塑城乡关系、激活乡土价值的新动能,我们手中的摄影器材,我们每个人所使用的新媒体平台,同样是这个融媒体时代的新农具。”

"我们培养的不是技术操作工,而是懂乡土、会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恒星科技学院副校长唐甜甜表示,此次实践促成学校与向阳村共建 "新媒体助农实训基地",未来将开设 "黑小麦 IP 孵化"" 农产品电商运营 "等定制课程,推动形成" 高校赋能 — 农户增收 — 人才回流 "的良性循环。

双向奔赴的时代注脚:当麦田遇见像素

夕阳下,大学生们用稳定器记录农户分拣麦粒的手部特写,老农则跟着学生练习直播口头禅。这种代际互动的画面,恰是乡村振兴数字化转型的微观缩影。正如诸城市分管农业的负责人所言:"高校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用新媒体思维重构农产品价值链的能力,这把 ' 新农具 ' 正在激活乡土资源的无限可能。"

在这场没有终点的乡村振兴实验中,黑小麦的云端突围故事,正成为千万新农人拥抱数字时代的生动注脚。

青报教育在线 王亚楠

每日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