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什么样的学习状态是最有效的呢?研究发现,当孩子处于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时,大脑的前额叶皮层活跃,思维更敏捷,学习效率也更高。青岛人民路第一小学,在“快乐育人, 育快乐人”的办学理念指引下,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形成了学校独特的“乐”文化,成为市北区一张亮眼的教育名片。
党建领航,厚植教育担当
“现在接孩子就像高铁进站,准点有序!”青岛人民路第一小学家长感慨。作为市北区拥有着近70年历史的老校,学校小,马路窄,交通不便,特别是在每日放学时段,如何将一千余名学生安全、有序地交到家长手中?这成为学校党支部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校党支部迅速行动,利用北侧教学楼的不锈钢窗,为每个班级设置了专门的放学区域标识。每班专人负责举牌,待全班同学被家长接走后,再将班牌安插回原处。若家长来晚,只需查看班牌是否归位,即可知晓放学情况,极大提高了接送效率。学校通过实施错峰分流、家长线外等候等措施,学校成功让千余名学生的放学路变得井然有序,不仅有效缓解了交通压力,更在街道社区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爱心育人·党性闪光’是学校的党建品牌,学生安全一直是我们党支部所关心的重中之重。”人一副校长魏玉凯表示。放学疏通只是学校党支部稀松平常的工作。学校党支部还积极开展“党员服务直通车”“千名教师访万家”等活动,党员教师们主动深入社区,为家长和学生提供政策咨询、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等一站式服务,真正做到了“群众需求在哪里,党的服务就延伸到哪里”。
此外,青岛人民路第一小学党支部还注重将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深度融合,推动党员教师在师德师风、课堂教学、创新服务等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支部创新建立教师“教学示范岗”,引导党员干部和骨干教师在本职岗位上带头教学强素质,带头创新争一流,带头自律树形象,以实际行动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助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科学教育,点燃创新火种
党建引领下的创新基因,在学校操场旁的柿子树下迸发出耀眼的火花。
“老师,我们在操场上捡到一个柿子,它熟透啦,但是为什么被鸟啄了呀?”去年秋天开始,一场“护柿运动”就这样在青岛人民路第一小学展开了。面对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学校积极回应。魏玉凯介绍道:“在探讨保护柿子树的方法时,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班级提出用反光板来驱赶鸟儿,有的班级则设计了稻草人。经过综合考量,我们最终决定采用网将树网住的方式。这样既能有效地保护柿子树,又不会对孩子们的安全造成威胁。”
在推进过程中,一系列问题如潮水般涌来:如何科学合理地为柿子树施肥?怎样制作柿子饼?如何运用智能手段养护柿子树?……面对这些琳琅满目的问题,魏玉凯带领着教师团队,制定出《柿韵秋华:柿子的跨学科奇遇》课程,获青岛市研究性学习成果一等奖。该课程以“种植养护-加工创新-数智赋能”为三级阶梯,融合科学、劳动、信息科技等学科,学生不仅设计护果网、制作酵素肥料,还研发智能灌溉系统。团队按照“五标导学”中的立标、拆标、践标、评标、馈标,构建了教材的“主题—设计—实践—评价—反思”五板块闭环结构,将教材、教法、学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们不仅能学到丰富的知识,还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柿子课程”只是人民路第一小学科学教育的冰山一角。为了满足学生对于科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成立小院士营,聘请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博士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副教授史晓翀,青岛市优秀教师、青岛市名师、青岛市学科带头人魏玉凯以及青岛市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能手、青岛市“青年优秀专业人才”孟庆艳等教师作为小院士营科学教育导师;并通过跨地域教育联盟,与新疆、西藏等11所联盟校开展“同种一棵树”“共观月食”等项目。更联合青岛大学、中国科学院实施火星植物种植、跨纬度种植对比等实验,让科学教育从课本走向生活。
课上课下,拓宽成长边界
学生乐学,才能学有所得。在青岛人民路第一小学,“乐学课堂”是学生们快乐学习的主场。
如何让孩子们理解课本知识?如何开动学生脑筋?在一年级数学课上,对于“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教师陈蕾带领同学们通过手工剪贴画、小木棒等工具,培养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积累学习数学的方法。在五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董婉青将课堂变成“我喜欢的人物”推荐会,在讲述中,同学们精准捕捉到人物性格特点,提升了写作能力。学校在实践中逐渐提炼出的“三环五步,乐学课堂”教学法(预习感知-局部探究-反思应用三环节,情境创设-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操练反思五步骤),成为各学科创新教学的行动指南,培养出大批能思善讲的“小讲师”。
在课外,“百字闯关”“我是计算小达人”“英语模仿秀”等学科活动也是校园里的“常客”。人一定期举行校园学术节活动,鼓励师生积极交流展示,营造乐学、乐研、乐享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
为了满足学生全面成长的需要,学校开发出丰富多彩的体艺社团。近年来,学校在体艺领域屡创佳绩:作为全国舞蹈特色传统校和青岛市舞蹈特色学校,十年来,连年获评省市区中小学生艺术节舞蹈大赛一等奖,作品《小报童的歌》2021年获山东省中小学校园艺术节舞蹈优秀实践教学成果奖;健身操队连续四年包揽青岛市比赛前两名,学校篮球队近4年来凭借出色的表现,在市、区级各项篮球比赛中脱颖而出;更有多名同学靠着足球后备人才的选拔,进入心仪的中学。
“我们社团的孩子们真的非常有毅力。”校长何伟琳表示,足球队的孩子们每到课间都会主动加练,学校公众号也会定期发布赛事简讯和获奖喜报,记录孩子们的成长足迹。在社团中,孩子们学会坚持、懂得包容,自信的光芒愈发耀眼。目前,学校正着力开发科技创新、文学鉴赏等特色课程,构建项目式学习与实践探究相结合的多元课程体系。每周五下午的选修课超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课程联动,既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又培育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教师成长,夯实教育根基
课程发展需要强大师资队伍的助力。“刚来到人民路第一小学的时候,我发现每位教师都神采奕奕,这种快乐也感染着我。”何伟琳介绍,人一通过系统性培养工程、多元化成长平台和创新性教研机制,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教师发展生态体系,让全体教师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快乐育人。
在这里,很多教师都是双面手。入职仅两年的王嘉欣,不仅是学校的语文老师,也是学校的科学老师,并担任着学校“小院士营”导师,入职仅两年,她多次参与校内公开课展示并获优秀课例奖。多次参与校级、区级教学项目,在市北区教师读书节活动中获优秀奖,市北区“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典型案例中获市北区优秀教案一等奖、两次获得区级命题大赛一等奖,并参与青岛市“一师一优课”,获得团体一等奖。
学校实施“三项工程”培养模式,为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量身定制成长路径。针对新教师群体,“青蓝工程”通过师徒结对搭建传承桥梁。经验丰富的老师作为导师,不仅指导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更通过每周听评课、每月案例研讨等方式,“手把手”使青年教师快速跨越职业适应期;对于进入发展成熟期的教师,“领航工程”通过成立骨干研磨室、开展跨学科教学项目等方式,推动专业能力再提升。学校创设“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平台,鼓励教师打破学科壁垒;“三名工程”则聚焦名师培养,通过建立校级名师工作室、承担市级重点课题等方式,打造教育领军人才。这种阶梯式培养体系,使每位教师都能找到适合的发展坐标,形成新教师“入格”、骨干教师“升格”、名师培养“风格”的良性发展格局。
课题也是教师们成长的重点,人一构建了“课题引领-团队攻坚-成果转化”的教研生态链,分学科推进课题研究进程。同时,学校还注重资源共享,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近两年来,学校立项市级课题3项,结题省级少先队课题1项。
教育的真谛,在于让每个生命都能找到快乐生长的姿态。青岛人民路第一小学,这座承载着近70年历史的老校,如同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为每一位师生的成长撑起一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天空。“在未来五年,我们将继续扩充‘小院士营’,大力发展科学教育,让更多孩子快乐成长。”何伟琳表示。
青报教育在线 孙雯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