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人文与科技并举 知行合一赋能成长,青岛王埠小学研学诠释教育新维度

2025-05-01 08:55 来源:青报教育在线

青报教育在线  4月30日,青岛王埠小学以“研承华夏文脉 学启科技未来”为主题的研学活动正式启程。该校五年级200名学生先后走进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博物馆与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通过沉浸式参观、互动讲座与实践操作,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与现代科技的探索之旅。

当天清晨,同学们准时在校园集合。随着大巴车缓缓启动,每个人的脸上充满了期待的神情。研学导师在途中介绍:“山东大学博物馆是全国仅有的两所高校国家一级博物馆之一,也是唯一以历史考古为特色的高校馆。”这一背景铺垫迅速点燃了学生对首站的好奇心。

步入山大校园,学生们被其宏阔格局吸引,有的同学不禁发出惊叹,“它们的操场这么大!”“它们的教学楼真高!”在山大(青岛校区)博物馆校史展厅,百年学府的厚重底蕴徐徐展开——从学校历史沿革到闻一多、蔡元培等名人足迹,尤其在听到季羡林与山大的渊源时,同学们立刻联想到刚学过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一文。历史人物与课文的共鸣让大家感慨“原来大师离我们如此近”。

山大(青岛校区)博物馆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是其依靠自身考古专业积累起来的丰富馆藏。同学们来到考古文物展厅,当得知这里的文物都是考古专业学生发掘时,再一次被深深震撼,大家认真聆听研学导师对文物的介绍,不时地在笔记本上记录下重要的信息。

“大家知道古人佩戴玉器有什么功能吗?”“为了装饰好看!”“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玉器在古代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在讲解文物的过程中,研学导师频繁与学生互动,将文物背后的文明密码娓娓道来。

来到春秋时期一座贵族墓出土的文物面前,研学导师让同学们数出鼎的数量,又让大家观察周朝各阶级列鼎示意图。细心的同学发现,贵族的陪葬里有15个鼎,而周朝规定天子使用九鼎、诸侯使用七鼎,贵族使用了超出自己身份地位的礼器。研学导师对同学们的发展给予充分肯定,他进一步总结说,这属于僭越礼制的行为,正是东周时期礼崩乐坏的体现。

“原来一件文物就能讲述礼崩乐坏的历史。”学生高佳辉分享收获时说,“通过文物背后的故事,我还了解了古人建造城墙的技术、古代制盐工艺等知识,直观地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午后,研学转向科技主场。同学走进了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在这里聆听研究院科研人员《能量大侦探》的讲座,学习了能量是的定义、能量守恒定律,以及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核能等新能源在日常生活和工业领域的应用。

为了让同学们对能量守恒有更深刻的认识,活动以太阳能小车制作为实践载体,让学生亲历能量转化过程。大家两两一组,亲手拼接每一个零件、每一根电线,了解太阳能小车结构和原理。

拼装完成的同学迫不及待地拿到阳光下试验,看着自己亲手组装的太阳能小车在阳光下缓缓前行,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学生孙兴斌对这一环节印象尤为深刻,他兴奋地说:“这是今天我最喜欢的活动,制作太阳能小车是动手协作与思维的碰撞。当看到小车在阳光下成功行驶起来,我特别有成就感。”

当天下午,同学们还聆听了《“酶”力无穷》讲座,走进研究院的生物能源实验室进行“淀粉遇碘变蓝”的趣味实验。虽然实验的步骤并不复杂,但大家最后呈现出的颜色各不相同。原来淀粉水溶液里加入的碘液稍微多一点或少一点,都会产生不同的颜色。通过这次体验,同学们体悟到了科学实验的严谨性。

“这次研学如同一部立体的教科书。”教师周一苇总结道,“学生既触摸了文明演进的脉络,又通过动手实验掌握了科学探究方法,这正是知行合一的最佳诠释,这种跨出教室的探索是最鲜活的成长课堂。”

当夕阳为活动画上句点,许多学生在回去的路上仍意犹未尽地翻看笔记。这场交织人文与科技的旅程,已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探索的种子,将为他们的成长之路留下了宝贵的记忆。

每日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