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以舰艇为讲台 青岛理工大学将思政课“搬”进海军博物馆

2025-04-22 10:25 来源:青报教育在线

青报教育在线讯 “为什么海军官兵常说‘舰艏的方向就是祖国的方向’?因为他们的每一次破浪前行,都在拓展中国青年的精神坐标。”在功勋战舰济南舰的甲板上,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胡彤以海风为背景音、以战舰为讲台,结合舰载装备和历史事件,现场讲授题为《向海图强中的青春坐标》微党课,引导学生思考“新时代青年如何在自己的岗位上践行忠诚”。

4月19日,在中国人民海军成立76周年来临前夕,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将思政课堂“搬”进青岛海军博物馆,以一场“向海图强七十六载 挺膺担当青春使命”主题活动,生动展现深耕实践育人、创新思政教育的扎实步伐。

“这里每一寸钢板都曾直面风浪,就像新时代青年,要在挑战中锻造担当的筋骨。”在济南舰的甲板上,学生们沿着舰体缓缓前行,触摸着斑驳的甲板锈迹,走进舰艇内部,在每一个细节中体会人民海军“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精神内核。“济南舰服役36年,它的每一次出航,都是中国海军用忠诚丈量海疆的刻度!”赵冠杰同学在参观完舰艇后说道。

活动中,师生们依次参观了海军博物馆的四大主题展馆,通过4000余件文物、千余幅历史图片及多媒体影像,沉浸式回顾人民海军从白马庙初创到逐梦深蓝的壮阔征程。研究生党员李菲在首任海军司令员肖劲光曾使用的望远镜前驻足良久:“从木船打钢舰的奇迹到航母劈波斩浪,每一件展品都是人民海军奋斗的见证!”她说道。

此次实践活动是人文与外国语学院“行走的思政课”品牌项目的深度延伸,自2020年以来,学院立足思政育人目标、结合专业特色与社会实践不断探索,通过体验式、沉浸式、多元化教学方式,创建“行走的思政课”工作品牌。学院依托青岛红色资源,开发了“刘谦初红色文化园的党史课”“博物馆里的改革开放史”等系列实践课程,让思政教育从“照本宣科”走向“身临其境”,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坚定理想信念、砥砺爱国情怀,在“行走”中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形成了“用脚步丈量信仰、用实践深化理解”的良好育人局面。

“本次活动,我们深化了思政育人与专业实践的融合,让学生在活动中不只是接受者,还是输出者。”学院团委书记胡彤介绍道。活动中,翻译专业学生聚焦人民海军涉外交流史,通过研读中外海军外交史料、翻译多语种展板内容;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生则以“纪录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围绕舰艇构造演变、历史场景再现等主题进行纪实拍摄与现场采访,用自己的专业讲好海军强国故事,真正推动思政课“走新”更“走心”。

学院党委书记王粲表示,把课堂搬到国之重器旁,就是要让青年在触摸历史“厚度”、感受科技“硬度”的过程中,自觉锤炼精神“纯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将进一步用好红色资源,着力构建“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新格局,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吸引力与生命力,让“大思政课”真正实现从“坐而论道”到“知行合一”的育人质变。

通讯员 胡彤

每日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