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青报教育在线讯 2025年4月14日,“教育大家谈思想会”在苏州举行,幸福小院发起人田玉邀请教育名家魏书生先生及黑龙江、河南、广西、江苏四地的名校长齐聚一堂,围绕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当代实践展开思想碰撞与探讨。现场通过案例分享,展现了魏书生“松静匀乐”“自主教育”等核心理念在全国教育一线的生动转化,为新时代教育改革提供了鲜活样本。
以文化滋养生命:河南长垣的"日省录"与梯级成长
河南长垣市第一初级中学总校长蔡瑞昌在报告展示了魏书生“自主管理”与“唤醒自觉”思想在中原大地的实践成果。该校以名人文化为载体,将校园建筑、班级命名与历史名人深度绑定,构建“学名人、成名人”的成长激励体系。学生每日撰写“日省录”,通过“五步反思法”实现自我觉察;“梯级成长计划”将目标管理相结合,形成“知非寡过、见贤思齐”的校园文化生态。
“当学生学会用《论语》反思日常行为,用王阳明心学规划成长路径,教育便不再是外部约束,而是生命的内生觉醒。”蔡瑞昌强调,学校推行的学生会自治、班级小组协作机制,使学生事务通过自主管理解决,印证了魏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管理智慧。
广西李霞:击鼓唤醒生命的三段式成长体系
从大明湖畔走向国际舞台的广西教育创业者李霞,以《生命之鼓》课程诠释了“教育即唤醒”的深刻内涵。面对家长"唯分数论"的固有观念,她创新设计“肢体开发-心灵唤醒-生命绽放”成长路径:学生通过击鼓训练提升专注力,在《父母学院》课程中实现家校认知同频,最终通过艺术展演厚植家国情怀。
“三年前因火灾失去校舍时,正是魏老师'松静匀乐'的心态让我们重振旗鼓。”李霞回忆道。如今她创办的南宁、桂平两所央美附属高中,以艺术教育为支点,构建起“生命能量唤醒-审美素养培育-文化品格塑造”的育人闭环,验证了“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心灯点亮”的实践真谛。
冰城曲春娇:一所民办高中的蝶变之路
哈尔滨德强高中校长曲春娇在民办教育转型攻坚中,创造性融合北大荒精神与魏书生管理哲学。针对民办校普遍存在的师资流动性难题,她设计“双螺旋培训模式”:干部既要输入系统思维、责任担当等管理素养,又需通过“自选讲座+教师评分”机制输出实践智慧,形成“输入-输出”能力闭环。
该校推行的“蝴蝶课程体系”实现师生双翼共振,完善的课程体系建设,最终促成清北录取人数六年突破百人的跨越式发展。“教育是时间的叙事,需要用愿力化解急功近利的浮躁。”曲春娇强调,民办教育的突围关键在于构建“责任-权利-利益等边三角形”的价值共同体。
苏州市新教育学校:家校共振铺就回归通道
作为东道主的苏州教育界展现了魏书生思想在长三角的创新转化。新教育学校校长许友超在思享会上做《致新父母》发言,指导家长掌握“沟通技巧”,实现“父母与孩子共修共进”。
许校长通过“新父母微篇”“高能量新父母养成手册”“考试脑科学”“学习脑科学”四大主题,系统阐释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现场展示的《新教育新父母年鉴》收录了“亲子共读”“家庭实验室”等365天特色实践。许校长强调:"真正的教育革新需要家庭成为学习型组织,父母要与孩子共同成长。"
苏州高新区第一初级中学校探索休学生复学新路径
苏州高新区第一初级中学校副校长戴云飞在思享会上作《开辟新赛道 赋能休学生》发言,聚焦公办学校如何系统性支持学有所困的学生如何休学复学,引发教育界关注。
戴校长提出“六阶赋能”策略:家庭支持层面,通过“家庭情感日记”“亲子契约制”建立安全沟通机制;专业帮助环节引入心理沙盘等,开始每日1小时兴趣学习;生活重建采用“微目标达成法”,设计阶梯式生活任务清单,帮助学生恢复秩序感;学业调整创新“弹性学分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重修模块。
案例显示,一名因焦虑休学的初二学生通过该体系,6个月内逐步完成“每日10分钟亲子对话—每周3次运动打卡—学科分层补缺”计划,最终以班级中游成绩顺利过渡。戴云飞强调:“休学不是终点,而是教育者反思育人方式的起点。公办学校有责任为特殊需求学生铺设回归通道。”。
魏书生:以生命共振奏响教育大合唱
万物同频,教育即唤醒生命的共鸣。魏书生先生以“呼吸”为喻,揭示教育本质是身心能量的和谐共振。这种由内而外的愉悦既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更是师生、家校同频共振的纽带。真正的教育不在知识堆砌,而在激活人与生俱来的向善本能——草木向阳生长,孩童慕善求真,恰是刻在基因里的文明密码。当每个教育者都能成为“生命调频师”,用呼吸平衡身心,以诚意触发共鸣,家庭、学校、社会便自然形成共振场域。当每个生命都在“松静匀乐”的节拍中起舞,教育便能铺就一条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共振之路。
幸福小院发起人田玉总结到,在这场横跨南北的教育思想盛宴中,魏书生先生“尊重规律、唤醒自觉、成就生命”的教育理念展现出强大的时代生命力。从黑龙江的民办校转型到广西的艺术教育探索,从河南的梯级成长体系到苏州的家校共育创新,无数教育者正以实践续写着魏书生教育思想的新篇章。当“松静匀乐”成为教育生态的底色,当每个生命都在真理的节拍中共振,中国教育便铺就了一条通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