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垃圾去哪了?青岛幼师高专学子探秘生活垃圾的最后“归宿”

2024-10-18 18:56 来源:青报教育在线

青报教育在线讯 人们每天扔掉的生活垃圾去了哪里?这些垃圾又是如何被处理的?10月18日,由青岛市城市管理局、青岛市教育局组织开展的全市中小学生垃圾分类体验活动正式启动。首场活动中,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70名学生来到位于城阳区的小涧西生活垃圾处理园区进行实地参观,探秘生活垃圾的最后“归宿”。

“垃圾焚烧厂竟然这么‘高大上’,科技感满满!”随着大巴车缓缓驶入园区,一座高科技、现代化园区映入学生们的眼帘,令车上的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声。原来,以往不少学生都会认为,垃圾焚烧厂应该是一个到处堆放着垃圾,浓烟滚滚,臭气熏天的地方。而当学生们刚刚进入园区时,就彻底改变了心中对垃圾焚烧厂的原有印象。

据悉,2019年,园区二期焚烧厂投入运行,日处理生活垃圾为2250吨,日处理市政污泥为500吨,焚烧垃圾产生的热量推动蒸汽机发电,每天可发电120万度,每年可发电约3.7亿度,相当于20万户三口之家年用电量。

带着满满的好奇心,学生们步入科普展厅,深入学习垃圾分类和清洁焚烧知识。在一楼大厅,学生们首先通过沙盘清晰地了解园区主楼的布局和不同设施的功能,初步认识垃圾从进入厂区到处理完成的整个高效运转过程。“原来,每天大量的垃圾被运进这里,需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的分类、焚烧、转化等步骤,才能最终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真是涨知识了!”参观队伍中,学生们互相讨论着,不时发出感叹声。

来到展厅五楼,映入学生眼帘的是一个拥有庞大容积的垃圾仓。他们好奇地看着垃圾吊操作人员通过操作垃圾抓斗进行垃圾抓取,深受震撼。“整个垃圾仓长83米,宽29米,深35米,容积为3万立方米左右,可以储存大概两周左右的焚烧量。”讲解员介绍道。

“抓一斗能抓多少垃圾?”“上万吨的垃圾与我们仅隔着一个玻璃墙,为什么我们闻不到垃圾的臭味和异味呢?”参观过程中,学生们边走边看边思考,并积极举手提问,讲解员则耐心解惑。在一问一答间,学生们增长了垃圾分类处理知识。

活动中,学生们还实地参观了卸料大厅、中央控制室等重点作业区域,观看了垃圾焚烧过程样品展示和焚烧发电工艺流程,对垃圾最终“去哪了”有了直观的认知。学生们纷纷表示,通过本次参观不仅了解到了垃圾的最终去向,也进一步巩固了垃圾分类知识,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这次参观改变了我们对垃圾焚烧厂的传统印象。比如,居民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垃圾经过焚烧后,最终又转变成了绿色电能,回到了居民的家中。焚烧后的炉渣竟然还可以做成地砖再利用,真是太厉害了!”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信息学院2023级信息安全技术应用2班学生刘雨晨感慨道,自己要从现在做起,做好垃圾分类,为环保事业贡献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份力量。

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2023级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1班学生赵庆泽也深有同感。他表示,通过本次参观,自己了解到垃圾的分类、回收、焚烧以及发电的整个过程,认识到垃圾分类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回到学校之后,要从自己做起,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并且要将这次的参观历程和学到的环保知识传递给身边的同学们,让更多人参与到垃圾分类行动中来。

据了解,本次青岛市中小学生垃圾分类体验活动包括垃圾分类体验打卡点参观、垃圾分类进校园、垃圾分类绘画作品大赛等多种形式,旨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将环保理念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导他们成为环保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同时,本次活动也将促进校社联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为国家环境保护事业贡献力量。

青报教育在线 徐阳

每日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