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青报教育在线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这为新时代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指明了方向。
近两年,山东省胶州市第一中学以建设“书香校园”、打造“科技类特色高中”为两大抓手,不断探索人文与科技育人的新路径,为国家培养出大批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兼备的优秀人才。在新一轮教育改革中,这所百年名校再度走在了前列。
人文为基,润泽丰富内心
回忆起自己的高中,目前已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就读的胶州一中2024届毕业生李沅姿说,母校在她的记忆里是座巨大图书馆的模样。走进这所百年老校,书香氛围扑面而来。精心设计的“一园、两亭、三广场、四基地、九长廊”校园环境,将书籍、知识、人文与建筑建设融为一体;从“国学长廊”到“论语碑林”,从“英雄楷模”到“路边小语”,再到“一班一鉴读”的读书角,书香氛围弥漫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据校长薛斌介绍,近几年胶州一中每年都会投入专项经费,用于购买图书和报刊,学校藏书量达17万册,报刊种类共有200余种。学校设有学生阅览室、红色阅览室和开放式综合阅览室,分学生阅览区、教师阅览区以及电子阅览区三部分,采用“互联网+”的新形态阅读方式,打通线上线下壁垒,拓展多元智慧阅读平台,满足师生个性化阅读需要。
文化气息浓厚的校园环境、种类丰富的藏书、多元化的阅读平台,为胶州一中建设“书香校园”奠定了坚实“硬件”基础,而理念先进的制度规划、精心设计的课程活动,则是胶州一中的“书香软实力”。
秉承“用阅读成就美好,让教育对话未来”理念,胶州一中成立了书香校园建设领导小组,提出“1+2+3”温度管理模式,即一个领导小组带动师生两个阅读群体,向学校、家庭、社区三个层面辐射。在此期间,薛斌亲自担任“首席读书官”,他不仅带头购书、读书,经常与教师们一起交流读书心得,更会定期在学校公众号撰写推文,推荐文章、书籍,胶州一中众多师生都是他的忠实读者。此外,胶州一中还创造性地设置了共读分享、阅读竞赛、成就认定等机制,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2022年中国诗词大会年度总冠军姜震就毕业于胶州一中。他说,自己的高中三年是被书香深深浸润的三年,每天晨读,各个班级飘出来的古诗、美文诵读,是他对母校最美好的回忆;每周两节的阅读课,老师会有计划、有目的地带领同学们潜心阅读经典著作;学校精心开发的《唐诗助读》《宋词助读》《史记·人生·戏剧》等校本阅读课程,让课堂成为学生习得阅读方法、提升阅读素养的主阵地。
据统计,胶州一中自开展“书香校园”建设工作以来,学生年均阅读量提高了50%,参与阅读活动的学生达到100%。2023年至今,胶州一中学子在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等四项国家级作文比赛中共获得121个奖项。在第二十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中,胶州一中共13人获国家级奖项,获奖人数、等次均创历史新高。
科技为翼,托举强国梦想
今年春天,当绝大多数应届考生正在忙于高考前的冲刺复习时,胶州一中2024届毕业生鲍韵涵已经提前入读清华大学生命学院2024级预科班。去年8月,她在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中,以全国第33名的优异成绩获得金牌,当场被清华大学签约录取。
回顾自己的成才之路,鲍韵涵说,自己能在高手如云的“国赛”中胜出,离不开学校对自己的培养。近年来,胶州一中涌现出大批以鲍韵涵为代表的优秀学子,他们在各级、各类科技竞赛中屡屡摘金夺银,这些正是该校大力打造科技类特色高中结出的硕果。
实验是科学之母,高度重视实验教学,是胶州一中科技育人最为显著的特色之一。2023—2024年,胶州一中累计投资160余万元用于科技实验室改造建设,学校对理化生探究性实验室、开放性实验室、组织培养实验室、生物创新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进行了全面升级,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深度参与实验。鲍韵涵能够锁定奥赛金牌,便得益于她在实验考查中的优异表现。她的生化分子、植物学、动物学、细胞学4个实验总分排到了全国第18名,尤其是植物学实验,拿到了全国第一。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胶州一中之所以能在打造科技类特色高中方面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与学校高度重视科教队伍建设、重构教研科研系统、探索高水平教研共同体建设密不可分。一方面,胶州一中从全省引进以数学金牌教练西春峰、物理金牌教练李光勋为代表的优秀教师;另一方面,学校大力培养“本土教练”,鼓励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中青年教师参与到各学科竞赛辅导之中。
薛斌表示,中学教师辅导学科竞赛的好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教学更富系统性和渐进性,不会出现由于教学内容跨度过大或过难而导致学生丧失继续钻研信心的现象。为了不断提升教师团队的科技教育素养和能力,胶州一中会定期选送骨干尖兵教师参加省、市级培训。据了解,生物学科的薛跃奇、化学学科的赵军以及信息学学科的周垂原老师,都是胶州一中自己培养出来的金牌教练。
除了上述先进做法之外,薛斌认为,近年来学校结合新高考和课程标准,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以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是尖优人才不断涌现的重要原因。
胶州一中以国家课程为主导,校本课程突出学校自身特色,课外研学课程和社团课程则作为实践延伸。在此基础上,胶州一中构建起“三类三层”横纵立体的课程共生体,包括“学科拓展类”“强基竞赛类”“跨学科整合型”“主题项目类”“实验实践类”“兴趣特长类”等一系列科技创生课程。以鲍韵涵为例,她就是依次试听了数学、物理、化学等多门的竞赛课程之后,才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并最终将生物竞赛课程确定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据统计,近年来胶州一中在全国中学生生物、数学、物理、化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有27名同学获全国一等奖,近百名同学获全国二等奖。学校多次被授予“生物学竞赛金牌学校”“物理竞赛金牌学校”“信息学竞赛金牌学校”“化学竞赛金牌学校”“全国数学联赛优秀单位”称号,13人次获“金牌教练”称号,学校成为青岛市强基化学项目基地,获评青岛市科学教育实验校。
最近两年,胶州一中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薛斌却越发感到肩头责任重大。他说:“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现代创新不再局限于单一领域,而是需要以人文与科技的结合来应对复杂的跨学科的挑战。胶州一中将把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作为‘共生因子’融入学校教育生态系统,以教学革命赋能质量提升,以机制创新撬动增长潜能,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人文素养和科技知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以中国式教育之道,践行教育强国担当。”
青报教育在线 王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