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物化捆绑,对青岛高考影响几何?

2024-07-27 16:00 来源:青报教育在线
Array ( [0] => 110 [1] => 109 )

今年,“物化捆绑”首次在山东高考中落地,带来了很多全新现象。

比如,相比前几年,“物化”更香了。物化考生只要过一段线,基本就能上本科。相应的,高校要求“物化”专业的录取分数普降,甚至有的学校分数线同比去年低80多分。

另一边,非物化考生则身处不利境地,滑档情况比往年增多。想要录入本科,分数至少要在466分以上,高于一段线22分。同时,高校不提选科要求的文史经管类专业,录取分数线普涨。

青报教育在线了解到,对于青岛来说,应战“物化捆绑”,至少从两年前就开始了。因为较为充分的准备,今年青岛多数学校、多数学生并未受到过多冲击,反而是有效抓住了机会,让今年的高考表现锦上添花。而面对落地的靴子,青岛接下来可能还需要更多的筹谋与对策。

非物化考生5人争3个计划

在山东,“物化捆绑”早在2021年就有明文规定。虽然大家对“物化捆绑”并不陌生,但其今年首次在高考中落地,所带来的变化还是超出了不少人的预期。

今年,物化考生变得供不应求,十分“抢手”。根据山东省招生考试院发布的《山东省2024年普通类常规批(本科)第2次志愿院校专业计划》,排除退档和新增计划,今年102所高校在本科常规批第一次录取中未招满,缺额计划共计7053个,为2020年新高考以来最多,远超2023年的13个、2022年的12个。而7053个缺额计划中,6995个计划的选科要求是“物理和化学”。

非物化考生则境况不利。单选物理或化学的考生,不仅几乎无理工农医类高校专业可选,选择文史经管类专业,还面临分数线普涨的局面。偏文考生可填报的为数不多的人文社科专业,又被物化考生、偏理考生挤占名额,增加了滑档风险。

文科生大面积滑档虽为不实传言,但理性来看,今年“物化捆绑”的新要求确实让非物化考生处于不利位置。

一个客观事实是,山东的物化考生少,而物化本科计划多。根据山东省招生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夏季高考文化成绩一分一段表》,今年山东有666000名考生过二段线150分,约占考生总数的98.8%。这666000人中,选物理的有289108人,占43.41%;选化学的有271290人,占40.73%。那么,今年山东物化同选考生的比例最高不超过40.73%,即27.37万人。也有高中校长告诉青报教育在线,今年山东的物化考生比例可能连30%都不到,也就是不到20万。

根据一分一段表,一段线444分以上共有考生318935人,其中选物理的考生187391人,选化学的178923人,那么物化同选考生最多有178923人,非物化考生至少有140000人。

而根据普通类常规批本科投档表和第2次志愿院校专业计划,今年山东本科普通类常规批招生计划共计254885个,其中物化计划171372个,约占67%。也就是说,物化同选考生只要达到本科线,就有本科上,还可能出现录取缺额的现象。从今年的录取结果看,也确实出现了7000多人的缺额。

相反,一段线上至少14万非物化考生共同竞争8.35万个招生计划,相当于5个人争夺3个计划,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但需要提到的一点是,山东高考一段线是按照本科计划与考生人数1:1.2划定。也就是说,多出来的20%的考生本就仅有报考本科志愿的资格,而可能最终无法录取。就今年的情况来看,多出来的20%的考生,即53154名考生中,可能绝大多数为非物化考生。

但说到底,一个考生能否上本科,能否考一个好大学,关键还要看高考总分。教育届相关人士对青报教育在线表示,由于物化新政,今年非物化考生录取面临不利因素,但究其原因,可能还是因为考生总分不够高。那些在招生计划“1”边缘的考生,处境最不妙。

多数青岛学生吃到了红利

在明确“物化捆绑”冲击有限的情况下,青报教育在线了解到,今年青岛学生受到的影响则更加有限。经过多方了解,就青岛学生高考录取情况来看,确有个别偏文考生录取不达预期的情况,但多数学校、多数学生并未受到波及。相反,因为青岛当年反应及时、准备充分,多数学校和学生从中吃到了红利。

在2021年7月教育部选新版科指引发布之后,青岛市教科院曾在2021年12月针对选科指引的变化,对各校进行了深入的政策宣讲。2022年1月,市教科院又组织了全市高中2021级学生“定位考”,统考9门学科,公布学生总成绩和各科成绩的全市排名,让学生准确定位,为选科提供参考。

各个学校也迅速反应,对学生及家长展开政策宣讲。比如,青岛实验高中当年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深入研究新版选科指引,给予学生及家长科学指导。相比往届,青岛实验高中2021级学生物理同选的比例更高了。

青岛十七中也加强政策宣讲和选科引导,由于选择学生物化增多,学校物理教师还出现了紧张的情况。为了对接高考“物理+化学”的新要求,青岛三十九中在2022年将学校自主招生笔试科目由原来的物理和历史,调整为物理和化学。即墨区也在今年调整自招笔试科目,由原来考文科素养和理科素养两张卷、7个学科,调整为只考物理和化学两科。

策略调整及时,再加上扎扎实实的教学工作,这让青岛在今年高考中表现更加亮眼。在青岛二中、青岛五十八中、青岛一中等物化同选学生占比高的学校,今年学生整体高考录取情况在去年的基础上又有提高。

以青岛五十八中为例,今年学校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6人,同比去年增加3人。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合计录取20余人,浙江大学录取8人,中国人民大学录取9人,西安交通大学录取21人,北京师范大学录取8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9人,西北工业大学录取8人,南开大学录取7人,吉林大学录取12人,山东大学录取54人,中国海洋大学录取39人。今年学校学生985高校录取率超过55%。

在青岛实验高中,学校300余名学生达特招线。其中一个文科班,46名学生中有43人达特招线。

在青岛十七中,学校3人录入清华美院,多人被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央美院等双一流高校录取。偏文学生,尤其是艺术生因为艺术、文化双优,高考录取可圈可点,仅学校美术社团班就有十几名学生被录取到211高校。

多方合力应对录取新规则

今年的高考录取已基本尘埃落定,但“物化捆绑”这只靴子落地的声响还会持续下去。

目前来看,物化组合确实是“王者组合”。哪个地区、哪所学校物化比例高,高考中就更有可能表现出色。

但青岛面临的一个特殊情况是,因为属沿海城市、城市子女多等因素,学生从小受到的艺术人文熏陶多,相比于其他地市学生,青岛学生选文的占比稍高一些。在新的“物化捆绑”政策下,这更考验青岛教育的智慧。

想要提高物化比例,学校除了科学的选课引导,加强生涯规划课程,还应在加强物化教学改革等方面有所作为,让物理课和化学课更有料有趣,吸引更多学生选择。初中学校也应加强物理化学教学研究,多开设物理化学实验课、活动课,在学科启蒙阶段激发更多学生的学科志趣。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擅长物理化学。为了增强非物化学生的竞争力,高中学校还需要在非物化学科教学上下功夫,同时为学生铺设艺术、体育等特色多元发展路径。

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选科时则应保持理性和科学的态度,忌盲目选理化。正确的做法是,在对新高考政策有全面深入认知的前提下,综合考量孩子的选科效度、兴趣、未来发展方向,选出适合孩子的学科。

还有一些学生和家长认为,理化学不好、学不会,文科只需背一背就能应对考试,选文科之后,能留出更多的时间学习数学,从而拿到一个较高的总分。这也存在认知误区。新高考之下,高考政史地命题也更加灵活,更侧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拿到高分也并非易事。

教育相关人士还分析,秋季新学期到来,青岛新高三学生可能会出现个别的换组合的情况,但大范围换组合的现象不太可能出现。一是因为各个学校前期的选课指导相对科学、深入,二是因为偏文组合换“物化”确实考验学习能力。

另外,往年有不少学生因为近几年高考物理和化学难度大,而弃选物化的情况。鉴于今年山东高考物理和化学试题难度相对降低,新高二选科时,物化选择比例可能会进一步提升。

青报教育在线 王敏敏

每日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