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即墨实验学校:教学方式变革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2024-06-07 13:34 来源:青报教育在线

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等。基于此,青岛市即墨区实验学校开展了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自主成长的教学方式改革,并于2010年立项课题研究,形成了“小组合作团队竞赛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实践模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为进一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2015年,即墨试验学校聚焦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有效路径探索,在“小组合作团队竞赛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实践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开展“基于学习方式系统变革的学校减负提质行动”。

从“小组合作团队竞赛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到“基于学习方式系统变革的学校减负提质行动”,即墨实验学校始终坚持“自主教育、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育人理念,在“自主成长”育人品牌引领下,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如今,学校“基于学习方式系统变革的学校减负提质行动”在自主学习、特色课程建设、多元评价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已逐步显现。

变革教学模式,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采用“一刀切”方式,对所有学生采用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该模式虽然能够保证教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基础差异和个性需求。为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学校在传统小组合作学习基础上融入分层教学理念,实现从“分组”到“分层”转变,创新性提出了“小组合作、团队竞赛”的教学组织策略。通过小组内各种团队竞赛策略的运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能真正动起来。一是在课前准备阶段,做好分层次的精准备课,由学校两大团队主力-班主任和备课组长带领老师们通过团队组建、集备备课,做到竞赛团队均衡化、目标设计精准化、习题设计层次化。比如在目标设计精准化方面,遵循“面向全体、兼顾两头”原则,将教学目标分五个层次,即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简单综合应用、复杂综合应用,为不同层次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为解决传统的学生分组仅仅依靠经验的问题,发挥数字化时代的精准实证分析,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诊断。学校在推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过程中,重点借助数字化手段进行学生学情的精准诊断,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水平,以便为后续教学活动提供科学依据。学校积极探索建立良好的学情诊断机制,精准诊断学生学习需求、能力水平、学习风格等,采用学业数据、课堂观察、能力评估等维度进行全面采集,形成分组有效模型。

基于精准学情分析,一方面进行了学生的异质分组实践,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风格、性格特征、学习基础和思维品质等差异,目的是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支持,实现同侪互助。学校完善了同侪互助机制,比如基础较好学生可以在小组内担任“小老师”角色,帮助基础较差同学理解复杂概念和知识点,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另一方面,基于学情诊断推进了习题练习和作业布置的层次化设计,比如不同层次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的不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行作业分层布置,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认知需求。

构建特色校本课程,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

为全面推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兴趣爱好,学校深入完善校本课程资源建设,通过丰富多元的课程服务供给,满足儿童个性化发展的内在需求,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整体转变。学校坚持以“读经善身、学艺济世”为宗旨,推进新课程改革,优化学科课程;开展综合实践、德育活动,强化活动课程;致力于地校课程开发与实施,已基本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为深入推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优化校本课程建设目标:一是使学生学有所成,开齐国家课程,以教学大纲为指导,抓好基础知识学习,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二是使学生学有所能,开足地方课程,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基础,使学生具备“会学习、会合作、会健康生活”能力。三是使学生学有所长。精选校本课程,既尊重学生多元选择,又发扬我校传统优势,为学生成长提供展示个人才华舞台。比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开设了格律诗词创作课程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以及健康意识等。

此外,积极发挥专业教师特长,组织编选具有本校特色又易于学生学习掌握的教材。学校已经编印的课程教材已达16门之多,其中《即墨历史、地理》、《诗词格律简释》等十余种被推荐为全国优秀校本课程资源,诗教教材《诗词格律简释》已在即墨区广泛使用,2019年《格律诗词创作》获青岛市精品校本课程。同时,学校每年开设的校本课程类别会根据学生需求不断优化与更新,2023年仅七年级就开设了26个类别,共33个班的课程内容。

开展多元评价,赋能学生自主互动学习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感,这导致许多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课堂气氛沉闷。评价赋能是做好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保障,学校根据学生学业、体育、德育等全方位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学期综合评价,变原来单纯对学习的一元评价为学习和日常行为的多元评价,由单人评价升级为对个人、小组和团队的综合考核,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多元化特色评价体系。

多元化评价的关键是根据学生个人、小组和团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赋分评价反馈,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成就,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改进的建议。评价信息既有结果性的,如期末考试、单元测验成绩,也有过程性的,如课堂问答与练习表现、完成家庭作业情况等。不管何种类型的信息,都最终通过赋分方式记录在个人每日量化、每周量化和学期量化中。这样,学生就可以很直观的得出自己实际表现与理想目标及与他人之间的差距,从而激励他们对学习本身及其如何改进的思考与行动。最后是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结果,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优化课堂结构和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

基于学习方式系统变革的学校减负提质行动,为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提供了系统保障,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引领着学校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学校足球、诗教、器乐、合唱、舞蹈、科创等校本课程以及研究性学习、劳动教育等课程成绩突出,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中华传统文化十佳教育基地”和“中华诗教先进单位”。中考成绩也稳居区前列,学校年年被评为区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区初中教学质量优胜学校。

每日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