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6月13日上午,青岛中考笔试开考。青报教育在线走访多个考点发现,不同于往年家长们的簇拥和喧嚣,今年考场外显得格外清静,很多学生都是独自拎着文具袋来考试,没有家长陪同。少数陪同孩子考试的家长心态也足够松弛。在家长眼中,考试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中考也不会一考定终身。
当然,中考固然重要,也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但从考生和家长的轻松心态和自信状态中,我们更看到了青岛教育质量提升带给家长和社会的底气。
自招提前靠岸,消解中考压力
“我们是已经通过自招获得了青岛68中的录取资格,所以心态上稳定很多,只要语数英正常发挥,其实没什么问题。”在电子学校市南校区考点,一位家长轻松地向记者说道。
青报教育在线了解到,2024年青岛自招考试依然延续去年的自招政策,实行自招统一命题,按照自招计划数1:1的比例确定资格名单。这意味着更多学生有机会通过自招提前锁定心仪的高中,缓解中考的压力。
考点外,已经通过自招的考生不在少数,多位家长都表示,孩子已经拿到了自招录取资格。显然,自主招生这一升学方式为中考生们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机会,消解了部分升学压力,使得更多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此外,再加上艺术特长生招生、体育特长生招生,算下来,市区约两成考生已提前“靠岸”。
强校提质效果显现,家长教育信心倍增
“实现优质资源倍增,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上。”《青岛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倍增三年行动计划》中将初中强校提质作为推进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倍增行动的重要一环。三年来,初中强校提质的效果已经显现。
采访中,考生家长袁女士表示:“一个好孩子,离不开好家庭,好学校跟好老师,一个全面发展的孩子一定是校家社联合成就的。”她的孩子就读于青岛五十七中,她介绍道,学校经常组织家长课堂,通过提高家长素质来带动孩子;另外,学校老师都会陪同学生一起吃饭,一起做操,举办各种各样的德育、体育、美育活动,避免“填鸭式教育”。这些举措,让她感受到了学校提升办学质量的用心和努力,进而倍感安心。
不仅如此,袁女士还告诉青报教育在线,学校在考前组织了三四次志愿填报辅导工作,让家长清楚地知道孩子学习水平,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其实每个高中学校都很好,不论孩子去到哪个学校,我都非常开心。”袁女士补充道。
不仅是五十七中,通过初中强校提质,青岛各初中在育人品质上都有显著提升。这一点,从2024年的自招录取情况中就能得到印证。今年高中自招,各个区市、各个初中学校全面开花,教育新高地正全面崛起。
家长心态开放,职业教育认可度提升
“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抱着开放的心态。虽然社会上有些人认为传统高考才是唯一出路,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我只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今天正好在电子学校这个考点,我也看到职业学校发展得很好。”采访中,一位家长告诉青报教育在线,在他看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都是孩子实现自我价值、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
事实上,随着青岛五年制高职、新型职普融通班等办学模式的试点和应用,青岛市的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为更多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升学路径。比如,2024年青岛首次开展五年制高职试点,13所中职学校的135个专业招收8500人,满足了一大批青岛学生家门口上大专的愿望。
另一方面,青岛职业教育也拥有足够竞争力。去年,青岛职教高考本科率达54.64%的历史新高,比全省15.14%的本科率高出近40个百分点;岛城学子在职教国赛赛场上夺得14枚金牌,位居计划单列市首位。走职教赛道,同样能上本科,同样拥有精彩人生。
考场之外,轻松淡然的应考态度是教育所乐见的,这既是对青岛教育的信任,又是对孩子未来选择的尊重与期待。在青岛,中考不再有“一考定终身”的沉重感,而变成了每个学生寻找适合自己发展路径的重要窗口。
青报教育在线 王文心 秦雁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