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青报教育在线讯 攀登山峰,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何尝不也是研学的不二选择?6月8日,青岛68中高一学子来到了此次研学的最后一站——青州,通过攀爬云门山,登高望远抒壮志,更重要的是将登山途中感悟到的不畏艰难、永不放弃的精神带到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坚定勇攀高峰的决心。
清晨,同学早早用完早餐,从淄博赶往青州。彼时青州的温度已经超过30度,烈日炎炎,空气中弥漫着热气,这为此次登山增添了不小的难度。然而没有一个同学打退堂鼓,大家有序排队、检票登山。“我要用半小时爬上去!”“咱俩比比看谁先上去。”山脚下,不少同学立下目标、相互比拼,为登山平添了一股力量。
攀登过程中,有的同学气喘吁吁,有的同学满头大汗,还有的同学逐渐放慢了脚步,大家感觉攀登海拔仅有400多米的云门山也并不是一件易事。“我要超过你了!”“加油!爬上这段台阶再休息。”“就快到山顶了,坚持住!”累了时同学们相互加油打气,没有一个人放弃,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力坚定地向山顶攀登。
云门山不仅仅是自然风光秀丽,还有丰富的文化遗迹。同学们发现山上有一处著名打卡点——云门献寿。只见在峭壁之上,有一巨大朱红色石刻“寿”字。同学们探究得知,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摩崖题刻寿字,整个字高7.5米,仅下面的“寸”字偏旁就有两米多高,所以青州当地有“人无寸高”之说。当同学们登上主峰,美景尽收眼底,这时大家疲惫一扫而空,身心得到了极大放松并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体会古人所描绘的山川风景,以及诗词中流露的情感,此次研学设计了在山顶吟诵《望岳》《登飞来峰》《题西林壁》等诗词的任务。“当我站在山顶远眺时,才深刻理解了诗人的壮志豪情。”高一4班学生杨湘莹如是说,“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向上攀登的过程总会让人感到吃力,但只要咬牙坚持,总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青州作为上古九州之首,是一座7000年文明古城,文化底蕴深厚。当天,同学们还打卡了青州博物馆,来了一场一日游千年的穿越之旅。博物馆特地为同学们安排了一场《图说青州》专题讲座,介绍了青州的历史及馆藏文物。明代赵秉忠的“状元卷”、东汉宜子孙玉璧、龙兴寺遗址佛教造像……一件件珍贵文物诉说着青州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
“在青州市博物馆看到了青州悠久的文化遗产,体会了千年古城的蜕变与重生。这次研学之旅给我留下的不仅仅是美丽的风景、可口的饭菜、独特的风土人情,更重要的是那些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以及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高一2班学生马一鸣在参观青州博物馆时有感而发。
在青州博物馆中,同学们还要完成“寻找一件自己最喜欢的文物,并向同伴推荐”的任务。令高一7班学生周甜甜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青州窑出土的瓷器。她介绍说:“这些瓷器色彩鲜艳,工艺精湛,给人一种高雅的感觉。通过这些文物,我感受到了青州丰富的文化积淀和超高工艺水平。在未来的学习中,我会更加努力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青岛68中校务委员、高一年级主任兰石军表示,短短三天时间里,课程内容丰富多彩,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深度融合,大自然变成了行走的课堂。同学们参观了历史遗迹、聆听了古老传说、品味了地方特色,完成了一场体验感满满的研学之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本次研学必将成为他们难忘的经历。
“我们从东营到淄博,探寻黄河文化与齐文化的魅力;沉浸在陶瓷琉璃的艺术世界,穿梭于地下溶洞,攀登山峰、漫步古城,在实践中一次次激活语文、地理、化学等学科知识。这次研学让我真正感受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深刻意义。”高一6班学生陈建文在总结此次研学收获时这样说道。
返程途中,同学们在大巴车上完成最后一天的研学任务,记录下最后一天的学习感悟,为此次研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一路收获,一路成长。相信这三天的经历会永远珍藏在每一位同学的心里,相信这次研学将成为他们未来两年拼搏之旅的新起点。
青报教育在线 于涛/文 高飞/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