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青报教育在线讯 春蚕食青桑,学子正当忙。5月16日,洛阳路第二小学的教室里迎来了新“同学”:蚕宝宝。五、六年级的洛二学子人人认领一盒只有手指甲大小的蚕宝宝,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大家将与蚕宝宝日夜相处,亲手照料蚕的“生活起居”,以养蚕为媒介开展新一轮的项目式学习。
如何才能成为蚕宝宝的好朋友?“蚕宝宝只能吃桑叶;一天中要喂两到四次,而且必须吃最新鲜的桑叶,每天都要去采摘;最适宜蚕宝宝生活的环境是比较湿润的场所,所以大家要准备好小喷壶,保持蚕宝宝湿润的家……”尽管养蚕十分繁琐辛苦,却丝毫没有打消洛二学子的积极性。在教师的耐心讲解下,蚕宝宝“保姆”们逐渐清晰了自己的职责,更明白了自己肩上的重担。
学生处主任董玫璇介绍,此次养蚕活动是学校项目式学习的一部分,通过养蚕以点带面,拓展学习各类知识。学习完养蚕知识,大家还详细了解了围绕蚕茧衍生出的知识点:丝绸之路、成语“抽丝剥茧”“作茧自缚”的含义,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为了帮助学生学生更好地理解蚕的方方面面,本次项目式学习还有一个重头戏:抽丝剥茧,亲手制作一面手工蚕丝扇。
蚕丝团扇美丽温润,可实际制作起来却困难重重,缫丝、缠绕、保证蚕丝完整地覆盖在扇子骨架上,处处是难点。“蚕丝的起点在哪?”“快来帮帮我,我的蚕丝一点也不听话!”……在教师的帮助下,经过大家的努力,团扇骨架上的一根根细细的丝线慢慢集聚成莹白的丝团,逐渐包裹整个扇面,精美的蚕丝团扇最终成型。
“原来蚕宝宝小的时候就是一个个小黑点!”“妈妈最喜欢的丝织品竟然是这么制作出来的……”“我以后也要养蚕宝宝!”……经过一下午的尝试与学习,洛二学子对有趣的蚕宝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分享彼此的感受与收获。
对于五年级一班的陈柯文和五年级四班孙楚桓来说,此次项目式学习让二人了解了更多关于蚕的知识:“蚕宝宝浑身都是宝:蚕丝能纺线,蚕蛹是营养丰富的食物……”手拿做好的团扇,孙楚桓向大家分享了制作心得:“做任何事情都应当及时反思、调整方法。刚开始制作的时候感觉十分困难,没法将丝线正确地缠绕在扇子上,尝试各种方法之后,终于学会了正确方法。”陈柯文也分享了自己的制作感悟:“一根丝线几乎看不到,但一根根丝线逐渐汇聚就能成为一把扇子,好像‘滴水穿石’的成语故事一样!”
在洛阳路第二小学,项目式学习开展已久,并取得了诸多成果。校长王丽婵介绍,学校每个学期都会围绕不同的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结合“十个一”项目与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确定。本学期的主题是劳动,此前已在三、四年级开展了一轮孵化鸡蛋的活动,学生亲自照料一颗颗鸡蛋变成一只只出壳的雏鸡。“无论是蚕还是小鸡,都是孩子们喜欢的动物,也是孩子们的兴趣所在。亲自照料动物的生活起居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段意义非凡的旅程。”
学校的项目式学习不只是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更是为了借体验深化对不同知识的理解与探索。
“就拿孵小鸡来说,学校以点带面,将其与不同学科相勾连,构建出包括生命科学、科学实验、学科知识在内的学习内容架构。”语文课上,洛二学子分享小鸡孵化观察日记,表达自己对于新生命的喜悦;科学课上,大家动手动脑开展科学试验,保护鸡蛋从高空落下而完好无损;音乐课上,孩子们排练小鸡舞,为六一展演做准备……通过项目式学习的“牵针引线”,一张能勾连起各个学科、活生生的知识“地图”深深印刻在每一名洛二学子心中。
青报教育在线 焦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