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青岛66中研学一:近500名学子黄河口献歌,唱响黄河情爱国梦

2024-04-02 12:17 来源:青报教育在线

青报教育在线讯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嘹亮的歌声与奔腾的黄河共鸣,交织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协奏曲。4月1日,青岛66中为期三天的“赴黄河之约,寻中华文脉”黄河流域研学活动正式拉开帷幕。研学首日,近500名高二学子们来到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行走黄河故道,眺望黄河奔腾,在黄河口吟诵歌唱,感受这条母亲河的奔流不息、大气磅礴,探秘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青岛66中组织此次黄河流域研学旨在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精神,深入挖掘弘扬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引导学生坚定守护母亲河、弘扬黄河精神、传承黄河文化的信心和决心。

晨光熹微,同学们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起床洗漱,收拾行李。六时三十分,已有不少学生前来等候。针对此次研学,学校结合高中课本知识和高二学生学习特点,在每个研学地点设置了相应的研学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去,在游览、倾听、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新知,启发思维。路途上,有的班级翻阅研学手册,提前查阅相关资料;还有的班级练习准备在黄河入海口合唱的歌曲和朗诵的诗词。

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面对着奔腾万里的黄河慷慨而歌。站在黄河入海口石碑前,同学与古人对话,诵起千年前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他们语调铿锵、激情澎湃,用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抒发内心的激动与欢畅。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首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保卫黄河》,展示出了军民英勇战斗的场景,表达了战胜敌人、夺取胜利的激情。如今,生逢盛世,高二年级的学生们在黄河入海口挺拔而立,再次唱响《保卫黄河》,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恰似黄河水滚滚奔流、势不可挡,将爱国情绪推向高潮。黄河的豪情依然奔淌在中华民族新一代的血液里。路过的行人纷纷驻足观望或拍照。

“在奔涌万年的黄河前,我们通过吟诵诗词和合唱歌曲,找寻黄河精神和民族的脉搏,黄河从这里入海,我们的黄河情、爱国梦,在这里被点燃。 ”青岛66中学生王佳艺激动地说,“这样的研学之旅打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让课本上关于黄河的知识鲜活了,我们也进一步感悟到了黄河历史变迁中的磅礴力量。”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根脉,其核心是百折不挠的韧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多维度了解黄河,讲好黄河故事,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积极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建言献计。”青岛66中学生马雯丽谈及研学首日收获时说。

黄河口同时是一个自然景观丰富、具有生态保护意义的宝库。“大河之上,群鸟归来,翻开的是一幅幅生生不息的生态画卷,黄河三角洲成为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的繁殖地……”在黄河三角洲鸟类博物馆,同学聆听研学导师的讲解,了解了黄河口湿地生态文化,以及候鸟迁徙、鸟类起源与进化、鸟类繁衍与保护的相关知识,享受了一次“科普大餐”。

参观过程中,同学们被丰富多彩的动植物标本和缤纷形象的湿地景观深深震撼,也意识到保护鸟类和湿地的重要性。“这里有鸟类国际机场之称,有东方白鹳、天鹅、丹顶鹤等珍稀鸟类50多种。”青岛66中学生赵依林说,“正如诗人白居易所言——山河无言,人与自然和谐相安。我们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只有当我们亲自去近距离的感受与观察,才能体验到生命的可贵与脆弱。在黄河口,我们还对生态保护与治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让我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更深的认识。”青岛66中学生刘家荣说道。

青岛66中学生刘思言表示非常喜欢研学的形式,她认为,走出校园,探索未知的领域,不仅开阔了更大的视野,学习也变得轻松了起来。“希望明天参观的地点,能带给我们更大的震撼和更丰富有趣知识。”刘思言满怀期待地说。

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同学们将奔赴淄博和青州,从历史文化遗存中探寻齐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时代价值。

青报教育在线 于涛

每日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