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在学校勾勒成为科学家的梦想:市北区中小学刮起“科技风”

2024-03-22 14:53 来源:青报教育在线

青报教育在线讯 你儿时的梦想是什么?

在童年时代,成为一名科学家一定是答案之一。回望我国的科技变革,一批批科技人才鞠躬尽瘁,曾经的科技梦想成真,科技强国成为现实。

建设科技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步入新时代,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落实科教兴国战略,鼓励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岛城学校积极响应号召,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精心设计的课程、优秀的科教师资、多样的实施方式……一股“科技风”正在市北区中小学悄然兴起,编织一个个充满童真的科技梦想。

课程完备、设施齐全

软硬件双管齐下放飞科技梦想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蓝图,科技教育亦然。对于在市北区中小学就读的学子而言,课程表上“科学课”则代表学习天文、人工智能、编程、STEAM科学课、3D打印、激光雕刻等“硬核”科学知识。开足开齐科学课已不能满足孩子们旺盛的科学求知欲,每类科学课都还配有专门教室与设施,无论是前沿科技还是常识科普,在市北区中小学都能一网打尽。

按下激光雕刻机的按钮、调整好参数,一只栩栩如生的熊猫图案新鲜出炉,围观的学生无不发出惊叹,摩拳擦掌准备一展身手。在青岛53中的科创中心,这样有趣新奇的科学课每天都在进行。

“科创中心于2023年4月成立,设立了人工智能实验室、创客教室、航模中心、乐高机器人四个专用教室,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53中科技教育负责人胡欣荣介绍,作为学校科技教育的主阵地,科创中心从课堂教学、课程构建、社团体验、实验室建设、竞赛等多个方面为学生打造从科普活动到科技创新的全链条科技创新平台。学生可以在此近距离接触3D打印、激光雕刻机,激光切割机、微型机床等新鲜好玩的设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实践活动,将“挑战创新,知行合一”落到实处,多人在国省市级比赛中获奖。

而在青岛宁安路小学,学校的一砖一瓦都成为了科技教育的媒介。踏入教学楼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天文元素:走廊两旁的天文科普展板、学生自制的天文手抄报、星球模型……俨然一座小小天文博物馆。为了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天文知识,学校还于2010年开发了干货满满、通俗易懂的《初探天文》校本课程,被评为青岛市首届精品课程,让科学家从这里启航。

搭建科技展示平台

在动手实践中培养科学兴趣

有了完备的课程与硬件设施,如何将科技教育落到实处?市北区中小学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为学生搭建科技展示平台,在动手实践中培养科学兴趣。

进入三月,人们在“地球一小时”中熄灯,给地球母亲休息的时间。在宁安路小学,这项“传统”已坚持16年之久。校长李红玉介绍,三月是学校的“地球一小时”特色教育课程月,在为期一个月的科技教育中,孩子们通过小讲堂、调查研究、小实验探究影响环境的种种因素,以亲身经历思考科技作为一柄双刃剑的真正含义。除此之外,学校的科技节、科普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也为学子搭建了一展身手的舞台,这正是市北区中小学依托实践、探索开展科技教育的一个缩影。

在课堂教学方面,为推进人工智能教学,崇德小学、市北区第二实验小学不约而同地采用了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分别采用场景化教学、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开展,以人工智能为抓手教会学生解决一个个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帮助两所学校的学子勇夺一项项大奖的同时,市北区二实小项目课题《项目化学习理念下图形化编程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顺利开题并开展实践研究,崇德小学《场景化体验与编程——让小学生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生根》更是成功入选“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典型案例。

对于日常科技教学而言,动手操作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目前很多学校都开设了人工智能、编程等课程,但实际上这类课程对于小学生而言还是比较抽象的。用场景化教学方式还原真实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学生的学习是身临其境的、沉浸式的,有利于学生形成编程思维,进而解决问题。”崇德小学教务副主任曹莹莹表示。“在项目式实践中,学生们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和问题解决者,通过小组合作,围绕一个具体的科技问题或项目展开研究和实践。这样的实践模式为学生们打开了科技之门,让他们在探索中成长,在实践中创新,培养了学生的科技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市北区第二实验小学科技辅导员詹玥表示。

种下一颗名为科学的种子

推开一扇名为探索的大门

科学教育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

丰富的知识储备、数不胜数的国省市级奖项固然带给孩子们满满成就感,受益终生。对于教育者而言,备赛、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探索精神、求知欲、科学素质则更是孩子们受用终身的宝贵财富。

正如胡欣荣所言:“其实当科学家的愿望和理想大多不是义务教育阶段就能实现,但只有在义务教育阶段具备了科学素质,将来才能成科学家。中小学的科技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提前了解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知识,培养科学精神,为高中甚至大学的理论学习奠定基础。”

在市北区以素质导向的教学思想的引领下,科学的种子正在蓄力萌发:在一堂堂科学课中,教师们运用引导、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展开探究、主动观察、主动设计、主动分析,主动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单纯地完成科学实验与任务,而是培养孩子像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一样的思维模式,收获满满。一个个学期下来,孩子们的科学作品、头脑中的科学知识越来越多,为后续的深入探索奠基……成为科学家的梦想,在市北区中小学精心设计的课程、优秀的科教师资、多样的实施方式的帮助下,正显现出愈发清晰的样貌。

青报教育在线 焦春阳

每日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