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平度市杭州路学校郑淑兰:支教回忆似清茶,淡淡苦,细品甜

2024-03-08 18:17 来源:青报教育在线

郑淑兰是来自于山东青岛平度市杭州路学校的一名生物老师。到祖国真正需要的地方支教、到偏远地区为当地的孩子们提供帮助是她从大学毕业起就心存的愿望,所以,2022年8月,一接到通知,她立马积极响应党中央和中组部、教育部的号召,怀揣着爱与希望,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了美丽的陇南西和,成为西和一中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的成员之一。

从踏入西和一中校园的第一刻起,郑淑兰看到了这块热土的特别之处——校园很美丽很安静,孩子很朴实很可爱,老师很务实很热情……这让她一下子就爱上了这个地方。随着了解越多,郑淑兰对这里的爱就越多——西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是秦人的发源地,是著名的“乞巧文化之乡”,杜甫、苏轼等著名诗人也都在西和留下过他们的足迹。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在爱的加持下,在王世柱校长的带领下,帮扶工作顺利开展:引入导学案、组织实施 “限时训练”、“专项针对性训练”提高课堂效率;调整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效率;多次出示公开课、展示课,渗透新的教学理念;引入了先行课、研究课等理念,组织备课组、教研组进行了教研活动的改革,同时,郑淑兰也不忘分享自己积累多年的教学经验,发挥了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的桥梁纽带作用,为东西部教育资源共享贡献出自己的那一份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发现教师的脚步加快了,学生的深度学习发生了,师生脸上也都有了自信的笑容……

回忆这一年半来的生活,郑淑兰说,似清茶,淡淡苦,细品,却甜更多。

淡淡的苦,来源于语言不太通、来源于气候及生活的不习惯、特别是那一直伴随、似有若无的淡淡的思乡和思家之情以及孤单寂寞冷——每次与亲人好友视频,熟知郑淑兰脾性的他们总是先问上一句:“想家不?”“想家了吧?”而每次郑淑兰的回答都是:“还好了,不太想!放心我!”“还行!不要担心我!”其实,郑淑兰从小到大几乎没有离开过家,离开过父母,就算当年去距家几十里外的高中和距家不到二百里路的大学求学的时候,她几乎每个周末都要想尽各种借口回家一趟,还是因为想家想得抹眼泪。现在距家几千里,郑淑兰说不想是假的。

“但是,我告诉自己:想又能怎么样呢!路是自己选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夙愿——到祖国真正需要自己的地方支教而来的,所以,就是跪着也要走完。不如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工作和教学,用在美丽的西和的可爱的孩子们的身上,想家的心思就可以抵消了!”郑淑兰说,更何况,这条路,并不需要自己跪着走,细细品,甜着呢。

这甜,来源于各级领导的关心和爱护:从2022.8.21日十一点半踏上甘肃陇南这片美丽的土地开始,王世柱和于景辉两位校长亲自带车到陇南机场接帮扶老师们回西和,然后县领导对老师们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亲切的问候;然后学校领导们又悉心安排了老师们的吃和住,尽最大力让我们吃好住好……过程中,各级领导们也是多次过来看望慰问,中秋节时,甚至还收到了上级领导给大家准备的来自于家乡的中秋月饼……这一切,都深深得温暖着郑淑兰的心,让她感受着缕缕的甜。

这甜,来源于劳动的快乐:2022年的初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西和人民生活的节奏,全县上下立即投入紧张的战“疫”行动。县教育局按照8月22日晚全县疫情防控会议安排,扎实部署、迅速行动,组织西和职专、汉源初中40多名党员、教师挺身而出,连夜行动,在西和职专布置临时隔离点,在汉源初中为移动方舱实验室搭建帐篷等设施,所有参与的党员教师群情激昂、并肩战斗,积极投身战“疫”一线,用实际行动应对风险挑战,而郑淑兰,也有幸成为投身战“疫”的其中的一员——看着被自己打扫的干干净净的地面和铺的板板正正的床铺,尽管汗流浃背,但是,郑淑兰发自内心地甜……不管是疫情肆虐时投身战“疫”汗流浃背,还是2023年3月份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分别为初、高中女生分别做了主题为《拥抱青春 美丽绽放》的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健康讲座口干舌燥,还是经常熬夜到凌晨统计背诵群,还是课堂上每当因为孩子们点滴的进步而被加分或小礼品奖励时他们的笑脸……郑淑兰觉得自己:累,并,甜着。

这甜,来源于西和领导和同事的表扬和鼓励:2022年9月20日上午,学校安排郑淑兰出示了她来到西和后的第一节公开课,课后,方校长亲自带领同组同事进行了评课;一年半里,多次出示示范课、公开课。每一次示范公开课后各位领导以及同组的同事们都会及时进行评课,大家给予她更多的是表扬和鼓励——“郑老师的课堂评价贯穿始终、情感激励——鼓励和表扬随时进行,确实做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郑老师特别有亲和力、满满的爱贯穿、小组合作积分制很好得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注意学法指导、讲练结合……”使她更有信心把这条支教之路满怀甜意的走下去。

这甜,来源于日常生活中领导、同事的嘘寒问暖和悉心照顾:“郑老师,还吃得惯吗?”“我们这边要冷得早一些,记得多穿衣服!”“老师,这是我根据您教我的方法自制的酸奶,口感可好了,您也尝一下……”“老师,我去帮您取水,您歇着”……这些温暖的话语和行为暖得我总想流眼泪……还有,郑淑兰的宿舍门锁上经常会悬挂上各种来自于西和武都天水甚至西安的名小吃、水果等各种好吃的,让她下课回来或一打开门时总是特别惊喜,而她经常找不到它们的主人,只能猜是鱼小眉老师还是郇亮晴老师还是生物组的贾老师或是我的某位学生,甚至有时候竟然是王世柱校长……还有,每次生病发烧,各位好领导好同事的关心和嘱咐、而王绍坤老师的药和馄饨、郇老师的饺子和刘新萍主任晚上九点多忙完学校的事情又骑车给她买回来的热乎乎的糖炒栗子以及每逢中秋佳节她送过来的热乎乎的烤鸡烤鸭和好吃的月饼……还有,刚刚过去的这个中秋,周文龙主任怕我们孤单直接把她邀请回家一起过节……所有的这一些,都深深地感动着她,也让她感觉每一天都甜甜的、暖暖的、干劲十足的……

这甜,来源于懂事的孩子们和细心的家长们:为了让孩子们养成充分利用点滴时间的好习惯,也是为了加强孩子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熟练掌握,郑淑兰特意建了生物背诵群。事实证明,孩子们还是很喜欢这个背诵群的,所以每天都能抓住点滴的时间来群里背上几分钟,而她为了掌握孩子们每天的背诵情况,所以选择每天晚上进行统计,然后把统计情况发到群里面,五个班级统计完后经常会到了夜里十一二点,这引起了细心的家长们和懂事的孩子们的关注和心疼,有的家长直接微信她说“郑老师,这个统计工作可以交给孩子们来做的或者我来帮您统计……”,还有我的课代表们也是主动要求替我统计……感动于大家支持自己工作的同时,郑淑兰深深尝到了其中的甜:她一笔一划写下每一位孩子的名字、想象着每一位孩子认真背诵的模样、听着他们认真背诵的可爱的声音、记下他们的每一次背诵,这个过程,令郑淑兰很享受……所以,郑淑兰没有舍得把这个工作交给孩子们去做,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让郑淑兰更加了解了孩子们的学习情况。

郑淑兰说,这甜,来源于学校和领导对自己工作的认可。因了孩子们对郑淑兰的喜欢再加上他们一直以来的认真努力,郑淑兰所执教的五个班级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郑淑兰被评为西和一中“月度最美老师”、魅力教师、优秀学科教师以及西和县优秀教师、西和县优秀学科教师和 “组团式”帮扶先进工作者……这种种被认可,让郑淑兰的心里面泛起丝丝的甜。

这甜,还来源于每周二上午生物组的教研活动:每次活动,在南海涛主任和杨春刚教研组长的主持和引领下,都是有序且有效开展——与教高中生物的同事们坐在一起,我的内心里是充满崇敬的(了解越多,越知道高中生物的难——难教、难学,但是他们却把孩子们都教得那么好……),所以进行交流的同时,更多的是向他们学习,每一次活动结束后都会让我收获满满,大大有利于我初中生物的教学——这是一种收获的甜——这种收获的甜还包括每次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会议后的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郑淑兰说,这甜,还来源于孩子们对她的不舍。临近期末,他们的不舍,表现的更为明显,每次去上课,课前课后,孩子们都围在郑淑兰的身边:“老师,下个学期您真的不回来了吗?”“老师,我想您了怎么办?”“老师,您不要回去了,在我们这里过年吧”……考上陇南一中的王文妍同学一个月才回家一次,每次回家都会找郑淑兰说上一会儿话,十二月底的那个周末,突然很忧伤地给她来了一句:“老师,下次我回来,您是不是就已经回青岛了……”12月23日晚上十点多了,已经在西和一中上高一的刘昱辰同学,直接发了一个大哭的表情吓了郑淑兰一跳,“老师,你要走了吗?”……这让郑淑兰的心里面酸酸的,但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喜欢,郑淑兰又感到甜甜的……最后郑淑兰以自己的方式向孩子们表达了内心的爱,她鼓励他们:“好好复习,好好学习,后面中考、高考后带着好消息去青岛找我玩……”

郑淑兰的热心、爱心、耐心的付出和努力不仅赢得了家长和孩子们的认可、喜爱和尊敬,也为自己的教育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支教这一年半来郑淑兰的最大的收获应该就是收获了满满的爱、然后更加体验到了作为教师的幸福。

帮扶支教经历在郑淑兰的人生历程中注定会写下不平凡的一页。郑淑兰说,支教生活,不仅仅是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次极大的丰富,更是一种磨练,让她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更大的进步与提高。在以后的工作中,她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更加坚定、更有力量、发光发热,为自己的工作负责更要为孩子们的将来尽责。

每日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