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小邵是日庄镇中心中学九年级学生。听学校名字就知道,这是一所地道的乡村学校。进入九年级后,小邵学习变得很积极,就连她的妈妈都说“我现在可喜欢来开家长会了!”在这之前,可是另一幅模样:小邵上课听讲不认真、学习不主动,她的妈妈一听到学校开会就头疼。是什么让她们产生了这样的转变?
在2024年开学初举行的莱西市教育系统领导干部会议暨“创新突破年”动员大会上,日庄镇中心中学获得2023年度办学质量考核优秀单位、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稳定工作先进单位三项荣誉。其中,首次获得的“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和连续两年获得的“办学质量考核优秀单位”称号,无不印证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攀升。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日庄镇“强镇筑基”之家校社协同育人培训。
日庄镇中心中学师生环莱西湖远足活动。
借力强镇筑基
教学质量跻身全市前列
“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益于山东省、青岛市教育强镇筑基的强力推动!”日庄镇中心中学校长邴福成这样认为。2022年,日庄镇入选山东省“强镇筑基”试点乡镇。日庄镇中心中学依托青报教育在线的专家资源,制定了系统性的培训计划,采用跟岗学习、集中培训、名校访学、入校听评课等多样化的形式,全方位提升教师的素养与能力。仅2023年一年,学校便组织语、数、英三大学科培训近20次,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先后赴青岛、曲阜、威海、苏州等地“取经”。
如此密集的培训带来的最直接改变是教师的快速成长。语文教研组长呼长波正是典型代表。在语文专家入校听评课期间,呼长波深受启发,在阅读写作教学中提出了“悦读生活”的理念,并主动向专家请教和交流,带领语文组研发了《悦读生活》读写课程。该课程获得了莱西市优秀校本德育课程。课程研发促进了语文组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语文组获评莱西市书香教研组。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在青岛市和莱西市的征文活动中获奖的人数较之前也大幅增加。
语文组师生的蜕变是学校的一个缩影。2023年,学校有1名教师获评青岛市学科教学带头人,2名教师获评青岛市教学能手,3名教师出示莱西市公开课。对于一所乡村中学而言,这样的成绩单颇为亮眼。更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学校中考成绩跻身莱西市前列,正因如此,学校成功斩获莱西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的称号。
创新“5+1”办学理念
让每个学生都可以精彩绽放
如果说“强镇筑基”行动为教师成长注入了强劲的推力,那育人理念的更新则是学校节节攀升的内驱动力。2022年8月,邴福成调任日庄镇中心中学校长,他创新提出“5+1”办学理念。“5”指的是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1”是心理健康。邴福成告诉老师们:“我们的眼睛不要紧盯着成绩,还要让学生身体练得棒棒的、信心满满的,要让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找到自己的优点,无限放大,并及时给与鼓励、赞赏!”
邴福成带领老师们开发了日庄火烧校本课程,开辟了学校种植园,开设了朗诵、演讲、舞蹈、书法等社团活动……在学生学习之余,为他们搭建了异彩纷呈的成长平台。这其中最受学生欢迎的莫过于环湖远足拉练。“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不爱劳动,做事缺乏毅力。日庄镇中心中学位于莱西湖畔,为此,我们每年组织以‘用脚步丈量意志,用拼搏书写青春’为主题的师生环莱西湖远足,全程来回15公里,边走边捡拾沿途垃圾,结束后每名学生都要将此次经历写成作文。”邴福成说,“不仅仅是磨炼学生的意志,让学生感悟坚持的力量,更让他们看见家乡、了解家乡,在潜移默化中厚植师生爱祖国、爱家乡、爱社会的情怀。”
与此同时,日庄中心中学构建了相应的学生评价体系。与其他学校有所不同,日庄镇中心中学不评“三好学生”,而是评“五好少年”。所谓五好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审美好、劳动好,正是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此外,学校每学期评选校园十佳少年和校园十佳教师,由校长亲自颁奖,并合影留念,充分发挥优秀师生的榜样引领作用。
理念和评价的变化体现的是学校的教育底色与追求,让这些乡村学子找到了绽放精彩的舞台。2023年,日庄镇中心中学学生斩获莱西市班级舞蹈比赛一等奖,在莱西市初中足球比赛中获女子组冠军和男子组第五名,在初中篮球赛中获女子组亚军和男子组季军,在乒乓球比赛中获乡镇初中女子团体冠军和男子团体第四名,学生体质检测位列全市第三……成绩斐然,获得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师生、家长们的广泛认同。
用走心的教育
赢得教师认可、家长信任
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学校何以治,得师心而已。为此,邴校长提出了“三重三不”管理理念——重平等、重考核、重公平、不专权、不折腾、不放弃。看似冠冕堂皇的口号,却被邴福成落在了实处。就拿重考核来说,学校重新修订了教师考评办法,并提出了“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考核办法之上”的要求。对老师所承担的每一项工作都进行了量化,并对之前模糊之处进一步明确了标准,使之更加公平。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老教师,都享有同等的权利和评价标准。这使得教师团队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教师工作积极性也得到明显提升。
在邴福成看来,教育就是一份需要走心的事业,不仅要知道老师需要什么,还要知道学生、老师和家长想要什么,如此才能真正找准教育的切入点和落脚点。相较于上级部门的家访要求,学校的家访要求显得更为“苛刻”,班主任每学期要访遍所有学生的家庭,就连任课老师每学期也要家访二分之一的学生家庭。每次家访必签到、拍照、主动了解家长需求和困惑,如实撰写家访记录,而且还需要家长签字,方能生效。真正做到家校一条心,形成育人合力。
九年级班主任高方在小邵家家访时了解得知,小邵虽然成绩中等偏上,但学习积极性并不高,成绩一直没有太大的起色,小邵妈妈一直为怎么和女儿沟通所困扰。家访后,高方特地和小邵进行了多番交流,帮助她制定学习目标、做好学习规划、找到学习方法。渐渐地,小邵在学习上变得越来越主动,成绩也进步了好几个名次。
对于小邵妈妈提到的和孩子沟通的问题,高方发现这也是其他家庭普遍存在的现象,为此,高方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契机,向家长们传授亲子沟通的技巧。这也让他收获了不少粉丝。“高老师,我现在可喜欢听你开会了!能学到不少知识。”一次入校开会,小邵妈妈激动地对高方说。拉长时间的镜头不难发现,小邵并非个例,近两年,家长对学校的认可度与日俱增,学校社会满意度名列全市前茅,回流就读学生也数逐年增加。
在日庄镇中心中学办公楼的墙壁上,有一段邴福成写给老师们的肺腑之言:“培养身心健康、阳光自信的学生,相信学生,温暖学生,给他爱和力量!这才是真正的教书育人。不要过分埋怨他的缺点,试问世上哪有人十全十美!”朴实的话语最具直抵人心的温度和力量,而这些乡村教师们正将这一美好的愿景变为最生动的实践。
青报教育在线 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