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青报教育在线讯 怎样才能学好历史?深入史籍、读万卷书自然不假,但在优秀的历史教师看来,与人文古迹面对面不失为一条别出心裁的学习之道。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公示2023年“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部级精品课”名单,青岛市北中学历史学科青年教师刘幸佳提报的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从青岛德式建筑中发现历史》成功入选,也标志着市北中学的项目式学习研究再结硕果。究竟什么样的课才能获得国家级“认证”?答案就是用脚步丈量历史,让历史知识“活起来”。
走出课本,漫步到身边的历史
“都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在岛城的圣弥厄尔大教堂外,有一个铸有德文‘K’字的井盖,被青岛人称作‘古力盖儿’。它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奇怪的名字?原来,这是德文‘Gully’的音译……”课堂伊始,刘幸佳以岛城人民最熟悉的地标性建筑为引,介绍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教材中德国强占胶州湾的史实,再带领学生走入岛城德国总督府旧址、德国警察署旧址、胶州帝国法院旧址等用途不一的德式建筑,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其背后的历史知识。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组建团队,通过提供一些关键素材构建一个环境,在此环境里解决一个又一个开放式问题,强调培养学生们在试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技巧和能力。据此,刘幸佳将课堂放置在课本之外,通过学生对不同用途建筑的实地考察完成图文结合的考察报告,在班内汇报,再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到景点当一天志愿小导游,让陌生的游客检验学习成果。
为何这样设计?在刘幸佳看来,青岛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这些殖民时期的建筑作为一种乡土资源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的绝妙抓手,每一座建筑都承载了许多历史信息。项目式学习的方式与探索近代历史的有机结合也成为本堂课的最大亮点,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以德国监狱旧址为例,这里又称‘欧人监狱’。孩子们在参观时便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这里只关押欧洲人?顺藤摸瓜查阅资料,大家发现青岛还有一座专门关押华人的李村监狱,再深入思考,这便是殖民时代种族歧视的体现……”将厚重的历史抽丝剥茧,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历史核心素养强调的家国情怀、史料实证能力也在实地考察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怪不得学生直呼:“历史原来这么有趣!”
青年教师与项目式学习的不解之缘
打开基础教育精品课的名单,名校、名师数不胜数,入选的课程可上传至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供全国师生观看学习,对于教育者而言是莫大的殊荣。作为走上教师岗位仅两年的青年教师,刘幸佳的这堂课为什么能在全国脱颖而出?
“幸运”,是刘幸佳对此的归因。但在市北中学副校长顾东臣看来,以刘幸佳为代表的青年教师对项目式学习的钻研与探索是拔得头筹的重要原因:“项目式学习是学校主推的教学方式,也是重点研究课题。刘幸佳老师实习的时候就在我们学校,对此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毕业后如愿来到市北中学任教,开始系统地接触项目式学习,也尝试用自己的理解诠释这种教学方式。”2022年,刘幸佳第一次在班内开展这堂活动课,良好的课堂氛围与出色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在场教师的一致好评。在学校教师、教研员的帮助下,经过精心打磨与调整,刘幸佳将其报送至基础教育精品课评选,一举夺魁。
从入校担任实习教师到如今的独当一面,刘幸佳成长飞速,这离不开市北中学对青年教师的用心培养。作为一所成立不到四年的“新校”,市北中学的青年教师是教师团队的主力军。顾东臣介绍,学校的每位青年教师自主制定了五年教师成长规划。入职后对青年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每学期上一堂公开课,历练教师的教学能力。为推进项目式学习的开展,学校要求每一个集备组每学期都要围绕本学期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从而形成每学期的项目清单。在此基础上,学校申报立项了青岛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九年一贯制学校项目式学习体系构建及评价研究》,以科研的力量带动项目式学习的深入探索。除此之外,学校也积极推进阅读计划,加强对青年教师阅读的引领,从师德素养到教学能力,学校都精选阅读书单,督促教师在阅读后分享心得体会。
砥砺前行,精进不休。此次入选基础教育精品课,无疑是市北中学教科研建设的一个缩影。接下来,学校将继续引领教师扎扎实实做好教研工作,凝聚专业、厚积薄发,踏踏实实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之路。
青报教育在线 焦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