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莱西一中地理学科培训:朝着好课迈进,让课堂有高度、厚度、深度和温度

2024-01-17 11:02 来源:青报教育在线

青报教育在线讯  备课、上课,对老师而言再熟悉不过。然而,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设计出一堂好课?并非每个老师心知肚明。1月16日,莱西市第一中学地理老师们找到了答案。当天,莱西一中地理学科专题培训正式拉开帷幕,学校邀请省级地理专家做《打造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四度”课堂教学》讲座。专家提出一堂好课应该具备四度——高度、厚度、深度、温度,并结合丰富的课例进行了说明,为老师们设计和打磨一堂好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

据了解,为了提升地理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实现地理学科教学与高考“一层四核四翼”的深度接轨,莱西一中依托青报教育在线专家团队资源,共同研讨制定了莱西一中地理学科专题培训计划。培训涵盖高考地理考向分析及应对措施、高考地理复习策略、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培养、高中地理一体化教学设计等内容,采取专家讲座、课例展示、同课异构、线上指导等多种形式,开展为期一年的系统性指导。

地理学科专题培训的首场讲座,主要聚焦好课的评价标准。其实,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衡量指标,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是共通的。专家基于自身多年的教学研究实践,结合立德树人、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等要求,认为一堂好课应该具备“四度”,即高度、厚度、深度和温度。

“高度”是要考虑到政治站位、国家方略、根本任务、地理思想、地理方法和教学视野,“厚度”是要做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科融合、知识体系的建构,“深度”是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应用能力、思维力和实践力,“温度”是体现出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因材施教和多样化的学生活动。

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讲授,难免过于抽象。为了让老师们更好地理解这“四度”,专家通过具体的课例加以分析。例如,如何在地理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专家借助《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课进行了说明。课堂上,老师导入《诗经》中一首春秋时期魏国的民歌——“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让学生判断诗歌中描写的是哪个地形区,画出树木、土地、河流等要素的关联图,说明“坎坎伐檀”使各要素发生的变化。

这首诗歌所讲述的故事正是发生在黄河流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唐代,老师又引入“洛阳三月飞胡沙”、“九曲黄河万里沙”等描写黄河的唐诗,让学生从中探讨黄河泥沙堆积的成因及对中下游的影响。该节课选择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中具有代表性的黄河流域,并找到了与之相关的诗词歌赋,将二者建立链接,由此展开相关内容学习,这样的设计不仅让课堂充满了厚度,更体现了跨学科的思想。

同样,对于知识体系的建构,专家也以课例的形式进行了阐述。莱西一中地理教师王嘉欣对此深刻认识到,教学中不能只有用“材料”来开展的碎片化知识的教学,也要注意知识的关联性和结构化,让学生自己梳理单元的知识架构,真正将知识内化为自身能力,实现从解答题目到解决问题的转变。

又如在讲到“深度”时,专家展示了《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的课例。如何将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建立关联?该节课上老师找到了一个切入点——永兴岛。永兴岛位于三沙市西沙区,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永兴岛的开发。基于这一真实的情境,老师设计了三个问题,分别是永兴岛为何如此重要?如何实现永兴岛的“永兴”?在岛上修建交通和生活类设施对维护国家安全的意义有哪些?学生围绕这一连串循序渐进的问题展开学习。通过永兴岛这一案例,专家告诉老师们,课堂的“深度”就是深度学习,要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设置问题组推进课堂教学。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创设的情境并不适宜,有的老师使用的假设的情境,有的老师只是导入环节使用。专家倡导,课堂上最好围绕一个情境展开教学内容,即一“境”到底。

专家呈现了一节省级优质课一等奖的课例《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这节课上,老师先从自己儿时家里经常断电的经历入手,讲述了山东地区电力紧张而宁夏地区电力充足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老师顺势引出了我国“西电东送”工程,以此为切入口,带领学生研究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对于这堂课,大部分老师都能设计到这种程度,然而这节课例能够被获评一等奖,关键一点在执教老师又做了进一步的延伸。现如今,东部地区又出现了“高峰时段电力备用紧张、低谷时段电力备用充足”的不平衡现象。基于这一情境,老师又引导学生研究解决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此外,专家还借助《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探究青岛西部老城区城市更新》《人口》等课堂设计案例,分享了课堂实现“高度”和“温度”的具体方法。地理教师王艺霖认为今天的培训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她感悟到,课堂教学并不是一场“炫技”,而是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生的问题和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和提升。只有在与学生交互、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学生思维建构能力、地理实践力的提升,完成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才是真正为学生而设计,为教学而设计的一节好课。

通过此次培训,地理教师张俏意识到课堂上一种方法的运用、一个步骤的设计、甚至一个问题提出,都应有一定的理念支撑,都应立足于教材和课程标准。他表示,今后自己将更加深入地研读教材和课标,广泛地学习和运用地理学科理论知识,努力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的“四度”课堂。

莱西一中地理组长王奉杰总结说,首场培训,既有丰富的教学案例,又有落地的具体方法,内容全面、生动,符合一线老师的教学实际,为老师们清晰地勾勒了一堂好课的模样,对地理学科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和指导意义,这让我们更加期待接下来的培训学习。

青报教育在线 于涛

每日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