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青报教育在线讯 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有这样一些个别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写字左右颠倒、喜欢啃咬手指甲、情绪不稳定……有的家长和老师往往会归咎于学习能力和行为习惯的问题,却很少想到这是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为了更好地关注这些孩子并及时进行矫正,12月28日,青岛文登路小学邀请感觉统合领域资深研究者李彤,对全体教师进行感觉统合训练专题培训。
据了解,近年来,国家、省、市先后印发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方案。市南区高度重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将护航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列入2023年市南区办实事项目。文登路小学在市南区教育和体育局组织下,在市南家校社协同育人指导中心指导下,积极实施“护航少年儿童身心健康行动”,充分发挥感觉统合在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助力学生最优成长。
此次培训的专家李彤从事感统领域研究已有20余年,并且创立了感觉统合训练课程体系,曾担任中国教育学会和教育部感统领域重点科研课题的负责人,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当天,李彤做了《感觉统合与学习能力》讲座,介绍了感觉统合的概念、感统失调的特征、感统训练的方法,以及感统与学习能力之间的联系等内容。
感觉统合是一个舶来品,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做出反应。它包括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前庭觉(平衡觉)和本体觉(人体对自身姿势、位置、运动状态、周围环境等的感知能力)等。简单来讲,就是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过程。
例如,当你运动完感觉口渴,这时你看到一杯水,走过去拿起水喝。在这过程中,视觉发挥等作用是帮你发现并确认杯子的位置,前庭觉帮你平稳地走过去,本体觉帮你用手部握住杯子,触觉则能让你感受到抓握的质感和力度,这一系列信息的区辩、整合和反馈等过程就是感觉统合。
如果感统失调,会导致幼儿和青少年表现出日常行为的显性障碍,以及学习、心理和社会适应等隐性障碍。比如触觉失调的孩子,往往喜欢啃咬手指甲,脾气暴躁,理发、洗脸、洗头不配合,手部操作能力较弱,自觉性差,易厌学等;前庭失调等孩子,易晕车、摔跤,注意力不集中,阅读时跳行跳字,写字左右颠倒,好自言自语但不愿与人交流等。
如何对感统失调的孩子进行有效干预?这就需要感统训练的介入。李彤举例分析说,针对喜欢啃咬手指甲的孩子,可以让其光脚在圆形跳床进行蹦跳练习,增加脚步与外界的接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触觉的发展,从而帮助孩子减少因触觉敏感带来的诸多问题,这个过程往往需要一至两个月的科学训练。而有的可以快速改变,例如坐车时晕车,这是大脑中控制平衡的前庭过于敏感导致的,坐车时大脑尽量保持水平,不要过高或过低,在车转弯时,眼睛跟着车转弯的方向看去,这样可以有效缓解晕车。
此外,李彤还分享了感统与学习能力的关联。学习过程中听说读写记等动作都需要用到感官,因此感统在学习能力的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据调查,学生只使用视觉大约仅能识记25%的学习内容,只使用听觉大约能识记15%的学习内容,而视听结合起来则能识记大约60-75%的学习内容。因此,在课堂老师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视觉化的图表来演示和讲解,更有利于学生记忆。
感统训练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也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经过此次培训,老师们对感统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文登路小学希望老师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孩子多一些关注、多一些理解、多一些策略,在掌握感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感统训练的实践研究,不断提高自身感统专业水平,护航学生身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