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西海岸新区强镇筑基:从“怎么算的”到“怎么想到的”,巧妙提问让学生思维飞跃

2023-10-25 21:27 来源:青报教育在线

青报教育在线讯  经历暑期封闭式集中培训后,老师们的课堂在新学期有何变化呢?10月25日,西海岸新区“强镇筑基”小学数学学科培训在西海岸新区泊里拉开帷幕。专家通过听课、评课,查找当前数学教学中的不足,指导老师们进一步优化课堂设计。西海岸新区泊里小学、董家口小学、大村小学和理务关小学的数学老师参加培训。

泊里小学青年教师解鸣执教三年级《加乘、减乘混合运算》一课。课堂上,他导入情境“18个人要去采摘,一共有60个篮子,每个人分3个篮子,还剩几只篮子?”让学生思考解题思路。学生讨论得出,要先求已分篮子数,再求剩下篮子数,进而列出了18×3=54和60-54=6两个算式。解鸣又让学生把两个式子合成一个,然后观察异同点。学生发现,不管是两个式子还是一个式子,最终结果都一样,都是先算乘法再算减法。解鸣由此引出混合运算的概念。

为了让学生掌握混合运算,解鸣设计了探究活动。一辆大巴车坐了48人,两辆中巴车各坐了26人,3辆车一共坐了多少人?显然,这道题中变成了加法和乘法的混合运算。计算过程中,有的学生列的算式是2×26+48=100,而有的学生列的是48+2×26=100。解鸣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尽管“48”的位置不同,但运算顺序和结果是相同的,从而总结出,加乘、减乘混合运算的式子中,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评课环节,专家对解鸣的课堂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作了细致的评价。专家认为,解鸣准确理解了教材并把握了重难点知识。在讲解混合运算时,先让学生思考数量关系,在找到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列出算式,体会解题的思路和运算的含义。在课堂反馈上,解鸣进行了多次对比,如学生不同的解题方法、分步运算和综合运算、乘在前加在后和加在前乘在后等等,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运算顺序,并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

同时,专家也对该堂课的设计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专家在听课中细心观察到,老师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时,学生很难想出来,也缺少学生得到数量关系的过程。数量关系是学生通过读题、分析后的结果,这确实是教学中的难点。一开始情境导入的题目中包含了三个信息(18个人、每人3个篮子、60个篮子),学生一步计算得不出最终剩几个篮子。这时,老师在课堂上可以提问,这道题中的数量有哪些?它们之前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找到中间问题——已经分配了多少,知道了分配了多少和总共的数量,二者相减就是剩余的数量。

专家发现,老师在讲运算顺序时,提问学生“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先列出算式,再进行解题。专家表示,该环节的重点应放在列综合算式上,而不解题,有的学生会正确地列出60-18×3,而有的学生则会列成18×3-60,这时老师可以提问学生“你是怎么想到的?”这一过程不仅可以看到学生思维的过程,更是检验学生是否理解数量关系,为运算顺序做好基础。

通过专家深入浅出地讲解,老师们深切感受到简简单单的一个知识点,需要巧妙的课堂设计和引导追问,才能实现学生有效的理解。泊里小学教师许燕反思说,要从新课标的角度理解教材、理解学生当前学段的能力水平,将知识嵌入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不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生思维的成长。

董家口小学孙世军表示,通过此次听课评课教研活动,再次更新了老师们的教学理念,拓宽了数学的教学思路,相信在专家的指导下,老师们将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新。

青报教育在线 于涛

每日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