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如何应对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这场研讨会给出答案

2023-10-25 18:34 来源:青报教育在线

青报教育在线讯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身心快速发展、面临多个成长议题的重要阶段,在成长中,部分青少年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学业,个别甚至发展成精神疾病或轻生。

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中显示,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其中4.0%的青少年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10.8%的青少年属于轻度抑郁风险群体,触目惊心的数据引发社会各界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注。作为一名心理教师,调解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引导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使命和任务至关重要。

10月25日,青岛市教科院在崂山区山东头小学举行青岛市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国家二级教授、烟台理工学院副校长、鲁东大学博士生导师苏春景,青岛和睦家医院心理健康中心主任、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主任医师匡桂芳做心理专题讲座。青岛各区市、局属学校、民办学校的200余位心理骨干教师参加研讨会,会议由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教研员刘思硕主持。

用爱和热情呵护孩子的心灵之花

苏春景作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学生心理危机的双预机制》的报告。他从研究学生心理危机的方法、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心理危机化解等方面,为教师们进行分享和指导。

“有心理问题的孩子不是坏孩子,他们就像一朵花,只是暂时被虫子叮咬,把虫子消灭后,花朵还是会灿烂地绽放。”苏春景指出,研究学生心理危机可以从七个方面入手:一是观察学生的变化。如平时干净的孩子变得邋遢,在发现异常后,教师应及时询问情况,针对孩子心理问题进行解决,并坚持写观察日记,形成疏导问题的依据;二是发放调查问卷,有些学生不好意思来找教师,教师可通过问卷了解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生活中有什么困难,并形成具体数据;三是个案研究。教师可找到干预成功和干预失败各10例,从中研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并从中找到规律,形成文本记录;四是案例研究。教师可聚焦一类问题,如学习困难类、抑郁症类等,总结怎样检测、怎样干预、怎样评估此类问题;五是叙事研究。教师可采用叙事研究法将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情况记录下来;六是质性研究案例。苏春景建议教师们阅读北京大学教授陈向明的文章和著作,从中会得到巨大收获;七是哲学研究。教师要将心理学和哲学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尊严,引导学生找到自我价值 。七个方面层层递进,由浅入深,为心理教师们指明研究学生心理危机的方向。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但讲了教育的目的,而且指明教育的内容。孔子所讲“礼、乐、射、御、书、数”中,十分重视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苏春景建议,身为心理教师,应与家长携手同行,尊重学生成长规律,从儿时对学生开展音乐教育,通过聆听《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经典曲目,放松学生身心,唤醒孩子的灵魂,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形成积极向上的状态。

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和价值感

匡桂芳作题为《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的讲座。她结合大量详实的实践案例,从“心理危机概述、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学生心理危机的分类、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建议”五个方面进行讲解。

匡桂芳提到,当学生心理存在危机时,通常会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表现:一是表现在头痛、失眠、肠胃不适、呼吸困难等生理问题;二是常出现害怕、焦虑、抑郁、过分敏感等情绪问题;三是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健忘等认知问题;四是呈现反复洗手、反复消毒、害怕见人、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等行为问题。匡桂芳强调,当学生出现以上四种表现时,心理教师要追踪学生心理危机的潜在压力源,并在与学生沟通中进行危机程度的评估,提前做好危机干预,发现学生的优势,找到情绪、认知、人际、躯体、行为、环境等可聚焦的维度,与家长保持沟通,制定适合、安全的引领计划,引导孩子找到自身价值,克服心理危机。

“通过本次研讨会,提升了我的专业知识储备,使我明确了突发情况时的应对策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将研讨会所学运用到实践中,用心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胶州一中的一位教师分享自己的收获。

学生的身心健康是一切教育的基础。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危机预防,通过研讨会等活动为青岛各区市的心理骨干教师提供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思路和方向以及实质性的措施建议,努力提高我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积极心理的发展,帮助孩子快乐成长。

青报教育在线 原赫

每日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