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经

↓↓

改变一所学校,要先从改变课堂做起

2023-08-29 10:01 来源:光明社教育家
Array ( [0] => 100 [1] => 99 )

学校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改革。本文为你分享教育学者武宏伟对课堂改革的解读。

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方法,以提升办学质量。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学生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提高基本上是在课堂内完成的。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结合的结晶。

今日的学校必须为明日的社会造就拥有“主体性觉悟”的“探究者”,而不是“记忆者”。学校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改革。改变一所学校,要先从改变课堂做起。

改变学校,为什么要先从改变课堂做起?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的关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动力依靠改革创新,而所有的教育改革最终要回归到课堂。学校要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关键环节,必须要向课堂四十几分钟要质量。

我们许多人可能读过日本佐藤学教授创作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此书影响很广,不仅在日本,就是在世界范围内的基础教育研究领域也有一定影响。之所以对我国影响很大,是因为佐藤学教授所讲的例子在我国都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影子,所讲的道理也适合我们教育的实际情形。

我国目前的中小学课堂仍然没有走出“应试教育”模式的藩篱,主要原因是我们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选拔人才“一考定终身”的老大难问题。

“应试教育”的课堂模式是“满堂灌”“独白式”的“记忆的课堂”。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在于注重教师的“讲”,而忽视学生的“学”;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少数尖子生的提高,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一百年前陶行知诟病的“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状况仍然没有明显的改观。

2怎样改变课堂?

为什么教师行业如此体面、如此稳定,但总是有一些喜爱折腾的人希望逃离这个岗位呢?

(一)改变课堂,要从“记忆课堂”转变为“探究课堂”

要冲破应试教育的藩篱,采用诸如问题学习式、项目学习式、自主学习式、合作学习式、体验学习式、调查学习式等教学模式,借助一系列思维工具,诸如维恩图、概念地图、坐标图、金字塔图表、套盒等,充分发挥思维工具的两大特性——信息可视化与信息操作化,展开活跃的探究,造就可信赖、可迁移、可持续的新型能力。

“探究”是一种自我批判的实践,一种孜孜不倦地探究未知世界的活动。探究永远是基于共同体的,而共同体也永远是基于探究的。这种共同体的最大特征是共同探索真理,学会思考,并且奠定社会的基石——人际纽带。

在这里,关键的课题在于教师的角色转变。

(二)改变课堂,要从“独白式”转变为“对话式”

教师的作用不是“传授”,而是促进对话的提问,等待学生的表达。在课堂的对话性实践中,学生彼此相互尊重,倾听对方的见解,形成彼此的主张,发现各自的困惑,展开互补的讨论。“对话”是学生“思考”的外化。在课堂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声音,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保障课堂作为“多声”对话的空间,是教师的职责所在。特别是倾听那些反映“学困生”的“声音”,可构成深化课堂教学的一种契机。

学习,不是一种单一的行为,不是单单的自我对话、反思,而是与教室里的教师、教材、其他同伴、环境等相互交流,相互感染,相互启发的一种行为,彼此从中才能真正地学得更深更透。

(三)改变课堂,要从“单一模式”转变为“多元模式”

1.课堂教学需要“模式”

(1)模式是前人积累经验的抽象和升华。模式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它指涉范围广,标志物件之间隐藏的规律关系,而这些物件并不必然是图像、图案,也可以是数字、抽象的关系、甚至思维的方式。模式强调的是形式上的规律,而非实质上的规律。模式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是解决问题的经验的总结。只要是一再重复出现的事物,就可能存在某种模式,它是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确定思维方式。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当中通过积累而得到的经验的抽象和升华。

模式是一种参照性指导方略,有助于高效完成任务,有助于按照既定思路快速做出一个优良的设计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模式可以规范思想,强化人们思想的转变。为什么明明知道“模式化”的东西有许多弊端,还有那么多人,尤其是管理者去研究、探索、尝试它,甚至还出现了“模式热”?因为一种教学思想在没有具体为教学模式的时候,是难以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一种教改实验的成果在没有形成模式的时候也是难以推广的。因为对于普通教师而言,教学思想的创新只有通过“模式”才能展现给大家,只有通过卓有成效的“模式”才能使大家认同他的观念;因为对于管理者而言,转变自己容易,转变别人的思想是需要非常漫长、艰辛的过程。一个人,两个人,几个人的思想好转变,一百个、一千个,成千上万个教师的思想转变就是个难题。那怎么办?有思想、懂实践的领导者就设计了一个个“模式”来引导、规范、强化人们思想的转变。有了“模式”,再加上强有力的行政指令,你变也得变,不变也得变。

(3)模式与整体、个体的实际教学状况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对于整体而言,例如一所学校,假如是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较低,这种情况下以“模式”来注入活力,来唤醒大家的学习、探索的热情是比较适宜的。假如是教师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要鼓励素质高的教师自拓新法,形成风格来带动其他教师。更要采取得力措施来敦促、保证素质较低的或年轻的教师从一招一式的“模式”学起。

2.课堂教学不需要“单一模式”

(1)教学需要模式,但不需要“单一模式”。未来教育,教学模式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更加多元、多样,更加丰富多彩,更加个体化。

历数近些年的教学模式,比较知名的有成功教育、主题教学、创新教学、合作学习、导学式、双主式,尝试教学式、自学辅导法、八字教学式、六步教学法、循环大课堂、情境教学模式等等。虽然这些模式有些还是换汤不换药的“应试教育”那一套,但不管怎么说,都为改革吹响了进军号,唤醒了沉睡的教育大地,掀起了一个又一个向课改高地进军的热潮。

比较我国这些教学模式可以发现,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是在“学、导、练”三个字身上做文章。课堂上,通常都放大小组合作与展示的作用,都用学案来“导学”,都主张当堂训练或检测反馈,都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都注意控制作业量,或者是实施“零作业”策略,等等。

比较古今中外的这些教学模式可以发现,它们的总体发展趋势是由单一型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模式发展,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由手段陈旧向日益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发展,等等。

(2)单一模式是刻板的,一以贯之的使用,会走向僵化、兴趣索然,衰退和灭亡。教育的改革,仅仅靠几个模式是不能成气候的,改革的关键是要改变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的素质。这一点对于尝试了“模式”的人来说,会有更深刻的体会。教育家于永正先生,一生研究、尝试了无数语文教学模式,最后觉得还是教者的素质重要,有了素质,教学就可以删繁就简,随心所欲。

(3)无固定模式的模式是最高一级的模式。教学中,不可能存在万能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情境,需要有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的真缔就在于对旧教学模式的改造和对新教学模式的探索,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探索因材施教的“多元模式”。

(四)改变课堂,要从搞“模式”转变为讲“思想和原则”

1.课堂为什么要讲“思想和原则”?

(1)模式是教学艺术的初级阶段。无论教学模式发展到何种地步,都只能是操作及技术层面上的东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它还处于教学艺术的初级阶段。还有比它更稳定、更高级、更本质、更重要的是教育教学思想、教学原则、教学策略、教学目标等。

(2)模式不是万能的,但思想原则确是万能的。因为思想原则决定模式,原则是思想的凝练和体现。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要改变我们目前的教学命运,就要先改变我们目前的教学行为;而要改变行为,先要从改变思想做起。一旦有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并形成了原则,就会有自己的教学行为,而体现这种原则的行为是诸多因材施教的“模式”。

(3)没有思想原则,只有模式,是僵化的机械性活动。为什么那么多人学到了卓有成效的模式之后,回到自己的学校却不能复制第二个、第三个?因为只学会了模式,而没有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不会应付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因为别人的思想和模式没有内化为自己的素质和文化。

2.课堂要讲哪些“思想和原则”?

原则是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方法规律,是一种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出来的。

由于教学目的和教学实践面临的课题不同,教育家的哲学观点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不同,所制定的教学原则就有所不同。因此古今中外教育著作中提出的教学原则的名称、数目、内容和体系纷繁不一。总结一下,主要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结合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原则、系统性原则、直观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启发式原则、教学相长原则、师生协同原则、反馈调节原则、积累与熟练原则、教学最优化原则等。

这些“原则”,在应试教育为主的今天,少数是亘古未变的,至今仍有现实意义,而大多数则被急功近利的现实弱化,甚至是遗弃。还有一些经实践证明是可以奉为原则的东西却没有列入其中。

40多年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实践,使笔者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要使课堂省时高效,只要抓住下列的几条原则并认真落实就可以了。

(1)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材施教是指按一定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问题而提出的。因材施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孔子的教学实践为后人提供了典范,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朱熹总结孔子的教学经验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目前,课堂教学因材施教的最有效方式是分层辅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

(2)巩固性原则。教学中需要不断安排和进行专门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巩固是在在理解基础上的巩固,巩固要科学施法,方式要多样化,除各种书面作业,还要善于利用调查、制作、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以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

巩固知识,要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国内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睡眠不足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其原因之一是作业量大。教师应本着对学生和社会负责的精神,合理地安排巩固工作,将学生的作业量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3)及时反馈调节的原则。在教学中,师生要从教学活动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课堂学的知识最好当堂理解消化,师生要及时评价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恰当地调节教与学活动。布置的作业第二天要检查测试,并及时予以等级或分数的评价。要培养学生自我反馈调节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每次作业都要首先组织学生自批改、互评。作业一定要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评价,对不认真完成或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要有补救措施。

及时反馈调节的有效方式是堂堂有测试卷,当堂进行互批互改,当堂总结反思,提出改进措施并积极行动。

(4)先学后教的原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学,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指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后教,也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

在“先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高效完成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可给“走错”或“迷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给他们“指南针”,但不能分散学生注意力。教师应通过巡视、质疑问难、个别询问、板演、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以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梳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这实际上是教师在修改教案,是“第二次备课”。

“后教”应注意问题:明确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共性的内容,学生会的一律不教;明确教的方式——应该是“兵教兵”,即会的学生教不会的,教师只评定对或错、完整不完整,对不对的教师要帮助更正,对不完整的要补充;明确教的要求——要不折不扣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引导学生找出规律,上升到理论,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提醒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错误,这样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

(5)精讲多练、精讲精练的原则。“精讲多练、精讲精练”原则,是课堂省时高效的最关键、最核心的原则。

第一,精讲。精讲是针对教师每节课所要讲的内容而言,既是数量上的要求,也是质量上的要求。“少而精”就是精讲所要求的辩证的统一。“不讲”是指凡是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能够解决的问题一律不讲。讲与不讲以及怎么讲要根据具体内容、具体教与学的情况,视效果而定。精讲从时间上说,如果一节课是40分钟,教师讲的时间一般不能超过20分钟,平均以15分钟左右为宜。

精讲讲什么?这需要根据不同科目及不同内容而定。一般地说,要讲明以下几点:①学习方法和要求。如审题方法、解题技巧、考试技能等。②知识的拓宽、迁移、类比、推理。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③学习的疑惑和盲点。如知识重难点、易混点、考试失分点等。④知识总结、应用及规律等。

第二,多练与精练。“多练”不是搞题海战术,它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提供练习、展示的机会,并引导学生通过“锻炼”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自主理解能力和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精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精选习题,切忌讲量不讲质;第二要深化,通过“练”这一环节,使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通常来说,“精练”要练学生难懂的地方、易混淆的地方、有常见错误的地方和中高考等考查的重点。练,还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要面向大多数学生,并有效地平衡机械性训练和开放性训练之间的关系,真正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精讲”的基础上做到:

①习题设计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具有基础性、层次性、开放性。基础性是指课堂所讲的基础知识和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不只是很简单的问题;层次性是指练习设计要有梯度,要考虑不同层面的学生;开放性是指题目的设计要注意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②筛选那些可以从中归纳出一些解题思路或知识迁移应用的一般方法的题目来练习。还要注意综合各知识点,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得,即扎实掌握、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并有利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③精心汇集问题。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点和误区等。

“少练”可以是“精练”,“多练”也可以是“精练”,“少练”“多练”是练习的数量问题,而“精练”则是练习的质量问题。“少练”不一定“精”,而“多练”也不一定“不精”,关键在于练什么和怎么练。

“精讲多练”和“精讲精练”是一个由初级向高级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由精讲多练逐渐向精讲精练过渡是“讲练结合”所追求的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省时而高效”的大目标。

(6)从严管理的原则。严管理的原则,是课堂省时高效,教学省时高效的基本保障。

(五)改变课堂,就是要打造原则化高效课堂

1.什么是原则化高效课堂?

原则化高效课堂,是以遵循能够“省时高效”的各项基本原则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课堂教学。倡导打造“原则化高效课堂”,就是强调教育要回归理性、回归常识,不搞花架子,要注重实效,不浪费师生的时间,一切为了“人的发展”。

就是要倡导我们的教学要多快好省,避免少慢差费;就是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也解放我们的老师。教学也只有遵循原则,不拘泥于某种僵化的模式才能永葆青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2.如何打造原则化高效课堂?

(1)明确上述但不限于上述所列的“思想和原则”;

(2)每堂课都遵循这些“思想和原则”来组织教与学活动;

(3)形成“原则化”的多种模式,例如先学后教的原则化模式是“先学学什么、怎么学;后教教什么,怎么教”等系列教学操作的方式方法;精讲多练、精练的原则化模式是“精讲讲什么、怎么讲;多练、精练练什么,怎么练”等系列教学操作的方式方法等。

3.打造原则化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1)校长的思想要先变。改变课堂,校长首先要改变思想,然后还要有坚强的执行力和坚定的信念,敢于承担责任,善于破解教师思想转变的难题,要坚持干上个两三年的时间才能见成效。校长的思想转变了,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转变;教师的思想转变了,课堂才有可能改变。

(2)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未来教育,我们需要多多关注家长,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学校教育只有形成家校育人的合力,才能更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重视非教学素质的提高。非教学素质是教师的气质、性格、工作理念、作风、态度、责任感等虽不直接与本学科教学联系,但又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个性化因素的总和。“非教学素质”的基本内核是“严”,如庄重而威严的气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性格,严于律人、律己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严师出高徒的敬业理念等。

非教学素质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是以“严格”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为基础的,但“严”一定要注意讲科学:要努力、要付出、要适度、要持之以恒、要严中有爱,以对学生终身负责为出发点。

非教学素质有许多是天赋的,但后天有意识的、积极的自我养成又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每位做教师的都有形成良好非教学素质的可能,都有提高非教学素质的必要。

(4)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充分发挥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作用:辅导作用——有问题互相商讨,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定夺,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检查督促作用——层层检查督促作业完成状况,科代表检查小组长作业,小组长检查组员作业,并且及时填报作业完成状况登记表上报老师和发送家长群等。

(5)懂得作业与成绩的理性常识。教师如果能够做到作业少,成绩又不差,就懂得了教学的真谛。

(6)强化观念,淡化设计。讲究教学的效益;讲究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来确定,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来确定;讲究教学要具有内容的现实性、形式的多样性、过程的探索性、目标的多元性等基本特征;讲究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成功机会服务;讲究全面发展、民主教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新教学、过程教学;等等。懂得观念决定设计,淡化设计,不是不要教学设计,而是不要冲淡主旨,冲淡系统观念的主导作用。

教有法,而无定法。“无定法”的前提是“有法”,当熟练地掌握了各种“法”的精神实质之后,才有可能抛开一个个“个体的法”,融会贯通于“多法”,进而形成一种并非是具体方法的万能的“思想方法”,这时的课堂教学,就是无法胜有法的“因材施法”。

每日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