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青报教育在线讯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后,青岛十九中2023届考生周子竣第一时间联系了自己同宿舍的同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同宿舍的每个同学都考入理想的大学。
2023年,青岛十九中的高考成绩足以用惊艳来形容,三年前入学时按中考位次测算被认为不具备冲击一本的学生,三年后的今天纷纷考入双一流大学,三年前在家长看来“本科”无望的学生,都以出乎父母预料的成绩考入了自己心仪的大学。
这些亮眼的成绩,不仅是青岛十九中通过帮助学生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切实践行其“为学生生存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的证明,同时更说明了这所有着深厚办学积淀的老牌名校正在焕发着新的生机。一所拥有近70年历史的学校,实现了二次“蝶变”。
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助推器
师资是一所学校的灵魂,青岛十九中作为一所老牌名校,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其深厚底蕴的重要体现。据介绍,青岛十九中中级以上及具有省市级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称号者占70%。与此同时,学校拥有4个“名师工作室”、3个“名班主任工作室”。
在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教师队伍的同时,近年来青岛十九中更是将青年教师发展,当成了促进教师梯队发展的重要抓手。
据了解,在青岛十九中的青年教师队伍中,硕士研究生占比40%。学校针对青年教师成长,学校统筹“师徒结对”、“青蓝工程”工作,实施学科和班主任“双导师制”,对新进教师实施跟岗培训,帮助明确发展方向,形成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对青年教师分类推进分层次指导,重点锻造师德师能。
学校为青年教师搭建齐了多种多样的成长平台。通过青年论坛、教学基本功比赛等形式,开展教学设计、说课、上课、解题等比赛;此外,更是鼓励、引导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开展教学研究,借助青年教师达标课、校内研究课、市“一师一优课”活动等机会,帮助青年反复打磨优质课堂,深度实践课堂改革。据悉,青岛十九中的“青蓝杯”比赛已连续举办了14期。一大批青年已经成长起来,成为了学校的骨干力量。
近年来,青岛十九中教师在市中小学优质课评选中屡有上佳表现,学校每年都有平均10人左右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获奖,累计有4名教师在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奖,6位教师入选全市青年教师“菁英”计划,物理和化学学科2位教师入选全市尖兵教师培养计划。正是不断成长的教师队伍,为青岛十九中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教育教学研究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不竭动力源
青岛十九中行政楼会议室内,高三(9)班班主任段迎霞正在讲台上,分享其班级建设管理及班级团队协作经验。在班级管理方面,她提出了“严、爱、细、学”四个做法,强调班级制度标准要提高,执行力度需加大;要用爱心打动学生、谈话时多采用南风效应、三明治效应等方式。在班级团队方面,指出要“团结一致,形成合力”,这既包括兄弟班级之间班主任的互帮互助,也包括任课教师的团结协作。
随后,青岛十九中高三历史组长刘飞老师登台,她围绕备课、上课、批改、讲评、学情等几大方面展示了一系列历史组的优秀做法,供各集备组借鉴。教务主任徐璟珞则对两位教师的经验交流表示了肯定,并希望全体教师能将上述经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上便是青岛十九中两周一次的一场教研活动中的真实场景。
一直以来,青岛十九中都将教研活动视作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以及促进教师个人成长的动力源。在管理方面,青岛十九中强化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教学与管理团队、以集备组为单元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团队、以“一生一策”为纽带的师生协作团队建设,推行楼层共治管理模式,加大年级教育教学研究和班级教导会议工作力度。
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各教研组以先行课为抓手,根据组室建设、教学需要和教师发展实际,围绕“以学生为主体”有步骤、有计划地统筹开设先行课、示范课,做到课堂先行,教学示范,组内评课交流,不断打磨课堂提高教学效益。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学校明确教研组在常规教学、新课改新考改研究、教科研课题、青年教师成长等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将强组建设作为学校的一项重点工作,贯穿到学期工作始终。
语文、数学、政治、生物、化学等教研组被评为青岛市优秀教研组,政治、史地教研组被评为青岛市巾帼文明岗,5名教研组长被青岛市教研室聘为高考研究“7+1”小组成员,连续三年有6位教师被教育局选为“科研站访问学者”。以上这些成绩的获得,与学校对教研活动的重视是分不开的。
打造核心实力,助力学生优质发展
近两年来,青岛十九中学子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大赛中佳绩频传,累计有260 余人获奖,43 名同学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近200人在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等教育白名单竞赛项目中获奖,学校连续多年参加世界头脑奥赛(中国赛区)获得佳绩。一组组亮眼成绩的背后,是青岛十九中为打造核心实力,助力学生发展努力的结果。
各教研组集中力量开展“学科周”系列活动,实施“小强基”工程,是青岛十九中近年来为实现全方位涵养学生品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采取的两项重要举措。
自迁入新校址以来,青岛十九中还借助“蓝色硅谷”教育资源优势,先后与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优质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研究所、国家深海基地等科研机构,在学科拓展、课程开发、实验室建设、专家进课堂、学术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联手推进创新实验和科技竞赛等领域的学生培养工作。
与此同时,青岛十九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理念,大力推进科技特色创建,落实课程方案,实施以“创新素质培养”为中心、涵盖学科竞赛教育、创客教育、跨学科教育的STEAM创新课程。在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重点开发整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综合实践等学科的创新特色课程。
此外,学校还拥有击剑社、模联社、机器人社团、创客社等40多个学生自主发展社团,并建立了完善的社团课程管理模式,不少学生更是以此为基础在国内外各类比赛中频传佳绩。
历经几十年的发展,青岛十九中不仅不断累积着文化内涵,还持续进行创新传承。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创新名校、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山东省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等200余项荣誉,是中国政法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高校优秀生源培养基地。
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深度融合,学校牵头成立“青岛十九中教育集团”。在初中与普通高中聚合过程中,青岛十九中教育集团打破学段壁垒,整合优质资源,实行贯通式培养。自集团成立以来,青岛十九中不断在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青报教育在线 王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