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胶州一中: “融合共生体”助推教育“现在进行时”

2023-08-21 09:08 来源:青报教育在线

2023年8月16日,胶州市第一中学师生的朋友圈被一条来自北京的喜讯“刷屏”:一中学子鲍韵涵在第32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上取得全国33名的好成绩,斩获金牌,不仅入选国家集训队,而且被清华大学提前签约录取。多年积累,胶州一中强基竞赛课程连创新高。这也是自2022年校长薛斌就任以来,学校独具特色的“融合共生体”模式交上的又一份满分答卷。亮眼的高考成绩、实力超群的竞赛金牌,一中学子用实力证明这套以“生长”为主题的教育理念的独特力量。

在薛斌看来,“共生”意味着师生的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我一直十分喜欢‘共生’这个词。相较‘共同’,‘共生’是一个‘现在进行时’的状态,更讲求人的变化与成长。打造‘融合共生体’也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让人人有获得、人人有成长。”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胶州一中建构起了管理、课程、课堂、教研、校园、家校、校校、家国八大共生体。从最细微的人,到最宏大的国,胶州一中“融合共生体”尽数囊括,扎实走好教育的每一步,助推教育的“现在进行时”。

胶州一中美丽校园。

生物奥赛金牌获得者鲍韵涵(左)和教练薛跃奇。

课程共生体

三维课程共筑成长立交桥

课程是学校的育人蓝图。基于学校实际和学生发展需求,胶州一中建构起指向健康生活、主动学习、审辩创新、合作沟通、解决问题、文化理解六个领域的“三类三层”横纵立体、融合共生的课程体系。其中,“三类”是指基础类、拓展类、创生类,分别对应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校本)课程。“三层”是指按学生学习水平、发展潜能和需要,分层设立面向整体、面向群体、面向个体的三级课程,体现了学校课程结构的基础性、实践性、选择性与时代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满足社会对多样性人才的需求。

在胶州一中,每名学生不仅能学好高考9大学科,还有缤纷多彩的校本课程供挑选。胶州一中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主任施鲁燕介绍,目前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涉及科技创新、人文社科、数理实验、军事体育、艺术文化等多个领域,激光雕刻、演讲与辩论、三铺龙拳……无论学生的兴趣点在基础学科还是奥赛,在胶州一中都能找到最适合的课程,通过这座成长立交桥生发出最可贵的学习动力。

课堂共生体

生生有成长,师师有获得

既然是“一中”,那就要处处争第一,而教学则是重中之重。初入学校,薛斌就在建设“一流学科、一流名校”的总目标要求下,带领各学科教师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实施具有学校特色的融合课程方案,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体验式教学新路,让生生有成长、师师有获得。

沉浸在胶州一中的课堂中,每个人都会被这里轻松、愉悦、民主的学习氛围所吸引,传统教师的“满堂灌”在这里“销声匿迹”,这看似不十分“严肃”的课堂却效果极佳。高三数学组组长姜晓宇介绍:“以数学学科为例,我们在学习一个知识点时常提出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串,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阐述小组观点、其余小组补充等方式碰撞思维,达到生生相长,教师再适时地点评、总结、升华。有时,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角度新奇,见解独特,对教师都有启发。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都有成长和获得,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不同的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如何让人人共享最优教育成果?每节课前,每名胶州一中学子桌上都会放有一张导学案,其中暗藏着育人“玄机”。学校的导学案都是由教师自主编写,并设计了梯度,旨在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吃好”“吃饱”,突出学案的多层次、选择性、针对性。胶州一中教务处负责人何乃忠介绍,每张导学案上都有一道带有“星号”的题目,意味着这道题是“有难度的”,专为优尖生而设置。“导学案中的每一道题目都经过了教师的精心挑选,普通学生钻透导学案中的大部分题目就能达到比较好的学习效果,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以继续深挖,在课下单独与老师交流,实现学习效果最大化。”

既然要建设一流学校,就一定要突出优尖生的培养。对此,胶州一中独具心得。优尖生如何定义?他们是全面发展的学生,不仅要成绩好,还得有良好的素质,要思维活跃。秉持着这样的理念,胶州一中构建了一套独特的“优”选方法:高一入校,学校会根据学生中考、月考、期中考试等大规模考试的成绩、教师教学中观察到的学习情况和素养,甚至阅读量大小等作为优尖生的选拔标准。为每名优尖生建立个人档案,一生一策。学生档案中清晰明了地记录每名学生的强科、弱科,还有不同教师在课堂和日常生活中观察、分析到的学生的良好习惯与思维品质以及还需提升的短板,帮助每位教师有的放矢地个性化培养学生。

教研共生体

教研先行打破教学“天花板”

作为齐鲁名校长领航人,薛斌提出“教研是学校发展第一生产力”的口号,坚持以教研为先导,大力实施教育教学创新,全力培育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为此,胶州一中创建了“纵横交错”的“教科研共生体”。横向打破学科壁垒,纵向消解年级限制,在不同教师的分享、合作中产生思想的碰撞,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共同提高。

在以往的备课中,学校大多以级部备课组为单位集体备课。胶州一中打破这种传统,在保留备课组每周集备的基础上设立了日集备,分析教学得失,编写导学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高三英语组组长张春燕说:“对于教师而言,每堂课都是新的开始。每周一次备课,难免会产生滞后性,教师无法预见本周的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日集备为教师每天都创造一个智慧共筹的提升机会。”

“有时,我们还会向不同学科的教师取经。”高三语文组组长张芳老师介绍,“我们经常去听政治、历史等学科的课,比如有一个关于在动车上让座的作文题目,我们会向政治老师请教,这个题目涉及哪些辩证思维,在‘情理法’上应作出怎样的选择?不仅引导学生思考‘动车让座’有别于‘公交车、地铁让座’,而且要思考权利和道德、法律和情理、让与不让的辩证关系。”

“教学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可能有些学生在高一底子没打好,一直到高三才暴露出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胶州一中打破年级纵向限制,校长亲自指导3个级部的学科大教研,构建起“三年一贯制”培养,让不同年级的教师坐在一起,群策群力。不仅有效避免各个年级教师的重复劳动,还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经验的横向拓展与纵向传承。

在最初的构想中,“融合共生”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孩子都得以充分成长、让每一位老师的职业价值得以充分实现。可喜的是,这幅愿景正在成为现实,并通过“家校共生”“校校共生”发挥了辐射效应。一谈起教育,每名胶州一中教师的语气中都是满满的工作热情,这股向上的力量正蓄力勃发,在学生心中打下独属学校的“融合共生”深刻烙印,成为他们终身受益的不竭源泉。

青报教育在线 焦春阳

每日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