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西海岸新区初中班主任研修三:培养学习型父母,让家长与学校同频共振

2023-07-08 20:32 来源:青报教育在线

青报教育在线讯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永远的底色,没有家长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为家长搭建学习平台,是促进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径。”在7月8日西海岸新区“强镇筑基”初中家校共育研修班上,全国家校社共育委员会理事、潍坊市特级校长姜勇做了《家校社共育路径探索与实践》讲座,他所分享的开设家长夜校、建立新父母学堂、写家访日记等实践案例,不仅让老师们深刻认识到培养学习型父母对推进家校共育工作的重要性,也为老师们开展家校共育提供了有效路径。

当前,家校共育有了一项项“硬要求”,逐渐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重点任务。为了不让老师们听得过于枯燥,姜勇讲起了他和三所乡村薄弱学校的故事。不到一年时间,一所濒临撤并的初中从每年流失近百名学生转为回流了近百名学生,办学满意度低从93%提高到99%,教学质量也从倒数第一“飞升”到同类学校第四。缘何实现如此华丽的转身呢?老师们的好奇心立刻被激发了起来。

姜勇娓娓道来,与老师们分享起他的治校秘诀。在刚上任该校时,姜勇做了大量调研,发现该校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导致家校沟通不畅,家长不配合学校各项工作。为此,姜勇开始对症下药,在每个社区村委建立专门提供学习活动的场所——新父母学堂,聘请学校教师和省内外教育专家送教上门。姜勇打趣地说,讲座地点有时在村委会,有时在农家院,还有的时候搬到了田间地头。只要一个投影、一块幕布,随时随地可以授课。

培训内容并不局限于教育理念、教子良方等,还涉及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等,真正急家长之所需,用科学先进的理念武装家长,这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青睐。作为新父母学堂的主讲人,姜勇记忆犹新的是,曾有四位家长一直跟着他听了10场讲座,自己走到哪个村,他们就听到哪个村。时间一久,这些家长就开始对他吐露心声,这让姜勇越发感觉到“这条路走对了!”

对于白天有农活或外出打工的家长,姜勇又专门成立了“家长夜校”,利用晚上闲暇时间把家长请到学校,他带领干部们分期传授家庭教育知识,如亲子沟通的有效途径、如何对待孩子的叛逆、怎样让孩子不沉迷网络等,全方位、多角度地教给家长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时,姜勇还介绍了主题家庭报告会、组建家委会、写亲子日记等路径,这些有效弥补了大多数家长欠缺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家长们思想认识提高后,渐渐开始全力以赴配合学校,家校关系日益和谐。

家庭教育不是简单地教育孩子,更是父母的自我教育,学习型的父母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反省自己,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方法,才能迸发出持续不断的能量。“让家长成长,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无他,唯爱和榜样!”姜勇说。

此外,姜勇还分享了他与学生间的教育故事以及家访的难忘经历,其中传递出的他对教育感悟令诸多老师陷入沉思。“一个学校的成长史就是校长老师和家长学生谈一场终生难忘的恋爱!”“家庭教育是扣好孩子成长的第一粒扣子,用一辈子去成个人,这就是教育。”“用初恋般的情怀做教育,让教育的温暖浸润每个炊烟升起的村落是我对教育的追求。”整场讲座中,姜勇金句频出,让在座老师深深折服于他的教育智慧。

泊里初中教师刘志强感慨道,当班主任这么年,每次开家长会都是过分注重分析学生,而忽略了对家长的教育。听了姜校长的讲座,心底豁然开朗。姜校长任职三所薄弱学校校长后,根植于村落的基层家庭教育,取得家长配合后取得的成绩,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和方向。

理务关初中教师丁华溪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听了姜校长的报告,自己重新定义了“家”的概念,家是主命之所,生活之所,家庭教育润泽着生命,没有家长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姜校长提出的聚焦五力、摒弃六个缺失,争创六个一流、七个倡导,七个反对,指引了家校共育的方向。

大村初中教师薛璐珺说,姜校长和三所薄弱学校的教育故事令人动容。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身为教师,我们对学生要做到润泽生命的五个“多一点”,对自己亦要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将落实进行到底,做有温度的教育。

青报教育在线于涛

每日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