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青报教育在线讯 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纳百家之长以厚己。6月如火如荼的高考刚刚落下帷幕,青岛六十六中高三各学科老师便不顾工作辛劳,远赴同为教育大省以及新高考改革省份的湖北,探索新高考背景下的创新教育与教学发展。前后为期6天的研修培训中,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博采各校之长,对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工作方向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究。
访问名校,学习创建文明校园先进经验
武汉中学是青岛六十六中教师研修团队的第一站,这所学校的前身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的一大代表董必武等人于1920年创办的“私立武汉中学校”。这所以城市命名的学校,曾发起成立了武汉地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走出了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三位中共一大代表,走出了黄麻起义总指挥潘忠汝等众多革命烈士。1978年学校被定为湖北省重点中学,1992年列入中国名校,2001年被评为湖北省办学水平示范学校,2020年荣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面对不远千里前来造访的青岛六十六中骨干教师们,武汉中学校长杨定成以“传承红色文化,创建文明校园”为题,分享了武汉中学将文明创建与学校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先进经验。学校以董必武亲立“朴诚勇毅”四字校训为核心,建立了学生人格教育三维训导体系,形成了“人格教育”理论及实践操作模式。完善学生成长导师制和班级小组建设,让学生在管理和被管理的过程中自我教育、自我省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
学校还形成了三大系列红色课程,一是“班会晨会校训课程”,以校训为核心,构建人格教育晨会系列课程;二是“博古知今实践课程”,与武汉市各大高校和各类博物馆合作,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历史遗迹,铸造爱国情怀;三是“党团理论素养课程”,开辟“弘朴讲坛”,办好《弘朴》《修身》杂志,邀请专家及英模人物进校园专题讲座,推进党建、团建工作。与此同时,学校同样重视发挥学科渗透的主渠道作用,鼓励教师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课堂教学资源挖掘中,使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名师分享,研讨高三年纪备考策略
据了解,近些年武汉中学一本达线率在全省范围内一直稳居前列,武汉中学新一届高三年级主任、武昌区“课改先进教师”石元丽从“精研、精磨、精练、精扶”四个角度,与青岛六十六中的骨干教师们对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三年级备考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
所谓精研,便是精准、精细研究新的课程标准,聚焦核心素养落地;研究新版教材变化,强化教材范本作用;研究高考试题变化,把握科学命题趋势。精磨则是综合运用线上微课导学、学生现场说题、当堂绘制思维导图等方法,精磨课堂氛围,打造“平稳+创新”的课堂情景。精练则是学校利用大数据系统,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班级的实际学情,生成学生个性化联系手册与教师班级个性化讲义,指导学生进行“共性”同练与“个性”单练相结合的精准练习。精扶指的是教师与成绩薄弱学生结成一对一、点对点帮扶关系,对学生进行精准辅导。
讲座结束之后,青岛六十中骨干教师们参观了“私立武汉中学校旧址纪念馆”,这里陈列着学校当年使用过的油印机,黄麻起义领导人之一汪奠川在求学时装米、装书、装衣物所用的“三用桶”,以及董老夫人何连芝遵循董老的遗嘱捐赠的大批遗物。参观纪念馆的教师们,还在这里聆听了董老等老一辈革命家筹集办学资金的故事,武汉中学当年虽名为“私立”,实则为“党立”。
关于在武汉中学期间的研修学习,青岛六十六中副校长李世杰表示,青岛六十六中也是一所建校近百年、有着深厚红色历史的学校,武汉中学“传承红色文化,创建文明校园”的先进案例对青岛六十六中深入挖掘学校红色历史,全面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形成办学特色有着很强的参考学习意义。
青岛六十六中高三教师张娟则对武汉中学的石元丽的讲座感触颇深,她说武汉中学的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从理论上整体把握知识点;让学生在班级讲题,从老师这里学会、给老师讲会,给学生讲懂的做法,值得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借鉴。
参加论坛,探讨教育教学发展方向
结束了在武汉的研修之后,青岛六十六中的高三教师们又马不停蹄的赶赴恩施学院,应邀参加在此举办的湖北省普通高中创新与发展论坛。来自湖北全省,乃至山东、河南、江苏各地的高中骨干教师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教育教学发展方向。
论坛期间,湖北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原副所长、正高级教师杨国金带来了一场以“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讲座。杨国金认为,在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应着力于改进结果评价,破解“以程文为去留”;强化过程评价,破解“一考定终身”;探索增值评价,看学校师生努力程度与进步幅度。在学生评价方面,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倾向;在教师评价方面,扭转“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评价倾向。
浙江省丽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副院长陈东晓,则围绕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教学理念等角度,与参会教师们共同探讨了高中教育教学发展方向上的诸多问题。针对前者,陈东晓重点分享了丽水市“一年起好步、两年过好关、三年上台阶、四年展实力、五年显身手”的青年教师培养路径;针对后者,陈东晓从学科理解和教材理解,基于核心素养制定学习目标、设计学习任务,以及对学生学习进程的评估与干预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讲解。
解析案例,学习名校先进育人模式
此次论坛不仅有教育专家高屋建瓴的政策解读,更有来自一线名校名师的案例分享。鲁迅中学作为绍兴市的一所县属中学,其在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教师队伍建设困难较多的情况,依旧常年保持着80%的一本达线率,近十年北大清华录取总人数82人,位居绍兴市第一。绍兴鲁迅中学副校长陶成永以“尖优生培养的探索”为题,从尖优生培养、高位发展以及多样化培养、全面开花两个方面,对学校的育人模式进行了深度分享。
巴东一中作为一所位于三峡库区南岸巴东县城的高中学校,自2012年至今,诞生了4名湖北省高考状元,25年来共有123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先后被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等名校授予“优秀生源基地”称号。巴东一中副书记李强从科学管理是激发学校内生动力的前提、教师队伍是提升办学质量的核心力量、全面育人是筑牢文化根基的时代课题多个方面,分享了巴东一中这所“深山传奇”学校屡创佳绩的原因。
伴随着湖北省普通高中创新与发展论坛的结束,青岛六十六中高三教师们的研修之行,也划上了一个圆满句号。针对此次“新高考背景下的创新教育与教学发展专题培训”,青岛六十六中副校长李世杰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这次研修之行,一连多场培训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案例,既满足了学校在新高考背景下探索教育与教学发展方向的需求,也为教师们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青报教育在线 王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