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青报教育在线讯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如何将班级管理与专业成长有机结合?又如何转变育人观念以适应学生发展需要?成为广大一线教师亟待解决的难题。4月1日,已在长沙研修三天的胶州一中备课组长和班主任,学习劲头高涨,开启了对这一话题的深入研究。当天,胶州一中的名师们与湖湘优秀班主任黄雅芩进行了一场思想的碰撞。
讲座中,黄雅芩开宗明义地指出,师生对话是当前班级管理中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内容。当前大多数班级管理单纯地要秩序、要结果,是一种管理视角,重在治乱,而教育应立足发展的视角,既要发展也要秩序,既要结果也要过程,重在唤醒、引导和激励。所以对“班级管理”要有一个理念转型,不能停留在“管控”学生,而是要聚焦学生“发展”。
那教师应该以怎样的立场和学生对话?对话内容聚焦什么?对话的目的又指向是什么?黄雅芩从指向个体发展、关注精神成长、自我认同达成三个方面进行了解释。讲到这里时,黄雅芩讲述起她给学生做生涯规划的故事。当时,班级里学生小钰找到黄雅芩对她说:“老师,我很着急,不知道怎么办。”原来小钰看见班级里许多同学都能比较确定未来想从事的职业行业,而自己还不明晰,所以担心起来。“你的担心源自于对自己成长的关注,值得肯定。但也说明你没有很好地理解“生涯规划'的本质内涵。”黄雅芩先是认可,而后给他指出问题所在。
于是,黄雅芩帮小钰一起回忆他进高中后的自己。高一上学期的期中家长会上被表扬,高一下学期的社团节上参演节目,高二时参加了地理奥赛训练……梳理出这些标志性节点后,黄雅芩再通过“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该做什么”循环往复地引导小钰对自我追问。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对兴趣、能力、价值观等进行探寻、开发和建构。
渐渐地,小钰在日常各种实践和体验中明确了以后读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行业,学习动力更足了,个体生涯自主建构能力获得极大提升。通过这个案例,教师们感受到,在师生对话中,要善于发掘学生特殊意义的事件,让学生看到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闪亮时刻,引导学生用时间线索串连起来,在过去、现在、未来中见证和期待,从而增进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黄雅芩详细解读了构建学习型组织、进行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方法,引导教师做面向未来的班主任。在谈到学习型班级建设时,黄雅芩梳理了培养学习型班主任、形成共同愿景、进行团队合作和探究学习、实行民主管理和自主管理、提倡自我超越、扩展学习资源等策略。教师们深刻认识到,“学习型班级”提供的是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丰富和开放性学习内容的学习环境,能够让学生寻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获得持续创新的能力。
此外,黄雅芩还介绍了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五大秘笈,分别是成就事件:自我挖掘成就事件;替代经验:寻求榜样人物;社会鼓励:配合社会的需求和趋势;支持系统:寻求和识别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情绪状态:积极自我对话和鼓励。“在师生沟通交流时,我们要注重生命对话之间的双向链接,老师要帮助学生自主建构良性发展的生命系统。”黄雅芩说。
为了给教师们创造更好的学习体验,此次研修安排了实践活动。当天下午,教师们不远奔波前往毛泽东故里韶山,接受红色教育。教师们沿着阶梯而上,两边群山与青松挺立,不久便到达毛泽东铜像广场。全体教师怀着崇高敬意,自觉瞻仰毛泽东铜像、鞠躬致意,表达无限敬意和深切怀念。
走进毛泽东故居和毛泽东纪念馆,教师们详细了解伟人的生平事迹、思想,以及为中华民族谋求民族解放、民族独立,为了新中国战天斗地的不屈精神。一段段珍贵的文字、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承载了历史记忆的文物……教师们都要认真读完介绍。抚今追昔,岁月难忘,教师们与革命历史深情对望,深入了解一代伟人的崇高人格和不朽风范,获得砥砺前行的无穷动力。
在纪念馆内,一幅《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深深地吸引教师们驻足欣赏。画中青年毛泽东身穿长衫,手拿油纸伞,身后山峦耸立、乌云翻滚,而他目光如炬、气宇轩昂。这幅画是描述青年毛泽东于1921 年前往江西省安源矿区领导工人运动的情景,成功地表现了伟大领袖青年时代的光辉形象和革命实践,也见证了风起云涌的革命征程。
好学的教师们不断查找发现,安源是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秋收起义的主要爆发地,许多革命先辈在这里探索奋斗,留下了“义无反顾、团结奋斗、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安源精神。教师们深受教育和鼓舞,大家一致表示,每一件文物、每一个动人故事,都永远难忘,一定要牢记革命先辈和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坚定教育初心,将青春和智慧奉献在教育热土上。
转眼间,为期五天的研修已接近尾声。明天是此次研修的最后一天,教师们都很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返回长沙的路上依然在热烈地讨论今天的学习内容。
青报教育在线 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