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当看到别人家孩子学习成绩好,自觉又上进时,许多家长不禁很纳闷:为什么自家孩子每天又催又管,成绩还老上不去,别人家孩子怎么就那么省心呢?想要在孩子学习问题上,少操点心,父母不妨从习惯培养、课题分离、关注孩子心理需求、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这四件事入手。
早期重视习惯的培养是孩子自律的关键
培养孩子的自律,其本质就是培养习惯。要知道,越小的孩子,习惯最具可塑性。所以孩子刚刚开启学生生涯的那几年,大人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这个阶段,亲子间难免有矛盾,家长也避免不了要花些精力去引导孩子。
一旦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也成为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三年级前,父母有必要去陪写作业。陪写不是手把手教孩子写,而是帮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先写作业再玩、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自主预习、独立思考、整理错题集、坚持课外阅读等。
如果把成绩比作大厦,这些好的习惯就像是牢固的地基,地基打好了,才能造出好的大楼。有很多孩子,年级越高,父母对他们学习自觉性的担心反倒渐渐没有了,这不是因为孩子们长大自然懂事,而是孩子的学习习惯很好,父母能做得事情也变少了。
培养孩子的习惯,要让孩子意识到:好习惯会创造自由。比如,遵守了父母规定的时间,及时放下手机,那么明天就还能接着玩;快快做事,不磨蹭,会有更多的时间去玩耍;当孩子往好习惯上靠近时,我们要给予心理层面的鼓励:“今天不用爸爸妈妈提醒,就做完作业了!”孩子做完事情得到积极的反馈越多,越是能强化这一行为。当孩子发现自己能够控制自己,他的内心也就获得了自信。
学业上懂得“课题分离”
在阿德勒的心理学中,有“课题分离”这一观点,简单来说,就是人们能够区分什么是自己的课题,什么是他人的课题。学习,说白了,始终是孩子的课题。而家长的课题是激发出孩子的自主性,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不是过分负责,过度干预孩子的学习生活,让孩子产生了依赖不说,还破坏了亲子关系。
有这样一则故事,教育家陶行知一次在大学演讲,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和一把米。他按住公鸡的头,掰开嘴,大公鸡拼命挣扎,就是不肯吃米。陶先生松开手,自己后退几步,大公鸡就开始自己吃起米来。陶先生说:“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输给他们,学生是不情愿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
但是,如果让学生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放在家庭教育里,这个道理一样适用,父母干预、逼迫得越多,孩子反而越被动、越差劲。很多家长每天一遍又一遍地催孩子学习,做哪些课外作业,做完了又仔细地帮他检查,最后连第二天上学书包都帮他整理好。
孩子习惯了被父母推着走,从来没有真正地形成“自律”,全是“他律”。信任是孩子主动、独立学习的第一步。学习是很私人的事情,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应该逐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相信并鼓励孩子把学习这件事做好。
生活中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不少孩子,在学习上受到的挫折和压力太多,学得慢、学不完、学不进去......回到家里,在父母这里又感受了各种贬低和嘲讽。孩子越来越焦虑,也越来没有自信,在学习上表现得十分被动。其实,孩子越是在学习上有困难,父母越是要花心思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因为着急而一味地批评孩子,反将孩子的心越推越远。
怎么做呢?首先,多给孩子积极暗示。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一所小学里选了18个学生,并对他们说:“你们未来最有发展前途”。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这些被选出来的学生果然在各方面都进步很大,表现非常优秀。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教育中,你的积极期待,对孩子会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哪怕是一个赞赏的微笑、一句真诚的鼓励。
其次,多和孩子聊天谈心,拉近你们之间的关系。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家庭的7个习惯》中写道:“爱的主要法则共有三个:接纳而不是厌弃,理解而不是评判,参与而不是控制。”在孩子的学习之路上, 家长要时常主动实践这些法则,你们之间时常有爱在流动,你就能随时随地帮助到他。
最后,多样化地去“定义”你的孩子。在很多家庭,因为学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如履薄冰。孩子书念不好,立马被贴上各种各样的负面标签,孩子在家中体验不到任何成就感和价值感,早早地就产生了自我放弃的念头。这样的孩子想要发展出自律,几乎是不可能的。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帮助他确认自己的价值,最后哪怕孩子暂时学不好,他的内心始终是富足的、自信的,更加有勇气挑战困难。
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
自觉学习的孩子背后往往也站着自律的家长。有的父母对孩子抱着殷切希望,希望孩子长大出人头地,但自己从不做榜样,也不给孩子营造好的学习环境,在家玩手机、打麻将一样不落,偶尔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够好,就会对孩子说:“我这辈子就这样了,你别学我!”但孩子怎么可能不受你影响呢?
有这样两位妈妈,一位妈妈特别爱追剧,一家人吃饭的时候电视机都是开着的,5、6岁的孩子每天跟着一起看,甚至会模仿电视里的大人说话;另外一位妈妈,喜欢读书,有了女儿之后,也给孩子买了很多国内外的绘本,在她们家,经常能看到母女两一人捧着一本书津津有味地看,上小学的时候,女儿已经读了一百多本童书了。两个妈妈,呈现出两个家庭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未来哪个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更大一点呢?答案显而易见。
优秀的孩子身上的很多品质几乎都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影子,而懒散孩子的很多毛病也能在家庭里找到根源。成绩优秀的孩子,家长不一定多优秀,但家长至少会管住自己,向孩子示范好的生活习惯,那些不好的习惯,父母也尽量远离,教育孩子时显得更有说服力。父母以身作则的自律,就是最有效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