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近三年来,青岛大学路小学欣喜地看到,学生近视率每年呈下降趋势。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对青岛市“十个一”项目持续而深入的开展。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有更多机会走出教室和书本,跳出电子设备,培养兴趣爱好和才艺技能。
在大学路小学,学校提倡每名学生至少参加一个体育社团,每节语文课课前三分钟演讲,每月精读一本课外纸质书,每学期开展“小小朗读者”评选活动……“十个一”项目已成为学校落实五育并举的一种常态化实践,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2022年,大学路小学成功获评青岛市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十个一”项目示范学校。
顶层设计和管理体系保障有力是“十个一”项目有效推进的先决条件。大学路小学副校长王冬梅介绍,学校将“十个一”项目重新分门别类,构建“2+X”体育工程、“健康校园”健康促进工程、“艺海探航”美育工程、“以文弘德”文化工程、“以海明德”德育工程、“科海筑梦”科技工程、“益海奉行”公益工程。
例如,“学会一项艺术才能”“演唱一支歌”属于美育工程,“学会一项体育技能”属于体育工程和健康促进工程。这七大工程是“十个一”项目在大学路小学的特色化实践,它们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将“十个一”上升到了引领学校发展的高度。
这种设计改变了以往按学科和德育组织活动的粗线条方式。同时,每项工程由干部教师和相应学科组教师共同负责,责任进一步细化,让全体教师参与到“十个一”项目的策划和实施中。这种精细化的管理格局为“十个一”项目落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十个一”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大学路小学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并从中受益。例如“诵读一首诗词”,看似简单,但很难让学生真心喜欢上。为此,学校将诵读诗词作为每个班级早读的主要内容,先在校园里营造浓厚的氛围。
“班级里经常组织飞花令、传统文化小讲师、民间故事会等活动,这种游戏化的学习方式很有趣。”六年级学生田牧可说。渐渐地,他对诗词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田牧可还发现,学校诗词诵读活动也越来越丰富,每年都有“中华情•春之声”“春之声•敬英雄”“文化月诵读专场”等,这更加激发了他诗词诵读的热情。
学校每学期举行“小小朗诵者”评选,每周展示优秀作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诵读诗词的积极性。每年寒暑假,田牧可都会主动地学习唐诗宋词,目前已能背诵近千首诗词。在青岛市中小学生“学国学 诵经典 传美德”活动中,田牧可和其他成员共同斩获了团体一等奖,他本人获得“诗词达人”称号。
诗词诵读不仅潜移默化地提升着学生的文化素养,对语文学习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田牧可妈妈侯女士表示,通过诗词学习,孩子语文成绩在班级里一直名列前茅。其实,田牧可并不是一个个例,学校语文成绩也稳居市南区前列。
诗词诵读只是学校“十个一”项目的一个缩影。落实“十个一”项目后,学校各类活动无论是广泛性、多样性,还是创新性,都有着显著提升。例如,学校将器乐社团进一步细分为管乐社团和弦乐社团,每个社团又分为大团和小团,更加注重音乐技能培养的针对性和学生梯队建设。
又如,为了将“参加一次劳动”做出真效果,学校以“学三十六技,访三百六十行”为主线,成立“家校社劳动教育联盟”,融合多方资源,搭建起“日常劳动、家务劳动、校外劳动实践”体系化的劳动教育,为学生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提供了多元化的成长平台。《学三十六技,访三百六十行》荣获青岛市中小学新时代劳动教育典型案例。
此外,“十个一”项目的落实更需要评价的配套推进。学校专门研发《“十个一”项目行动计划评价手册》,该手册制订了每个项目每学期要达成的目标,既帮助教师明确“十个一”项目推进情况,同时也帮助学生记录自己的成长轨迹。同时,该手册采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的评价方式,学生所获分数纳入综合评价之中,这是各类优秀学生评选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十个一”项目实施的三年里,学校各项成绩颇为亮眼。弦乐节目《四季·春》荣获山东省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在青岛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合唱展演活动中获一等奖,在市南区田径运动会、游泳和啦啦操比赛上获团体第一,2020年的体育总成绩更是名列市南区第一……体育、文艺等活动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学校近三年来荣获中国体育健康促进校、青岛市书香校园等称号,其他区级奖项和荣誉更是不胜枚举。
青报教育在线 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