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青岛市市北区:依托教育科研 引导教师深度发展

2022-11-04 19:59 来源:青报教育在线

日前,青岛市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出炉。市北区获得2项特等奖,5项一等奖,是特等奖和一等奖获奖数量最多的一个区。这是市北区重视教育科研结出的硕果。针对市北区基础教育学校多、教师多的特点,市北区把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科研素养意识强能力高的教育科研人才队伍,视为教育科研谋求发展的关键。几年来,市北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加强教师科研培训,并建立教研+科研双导师制,有效破解了“轻科研、重教学”的基础教育难题,以科研助力区域强师兴教。

今年,市北区在研省级课题10项,市级课题34项,区级课题365项。更可喜的是,今年教师承担课题比去年增加131项,在“学术市北”的态势下,市北区教师的科研热情逐渐上涨。

打造“学术市北”教研品牌

“近些年,市北区老师们的科研意识比原来强了很多,氛围也浓了,‍‍他们会自主申报一些自己的小课题,还会参与区级课题,市级课题。今年,教师承担课题比去年增加131项。”市北教育研究发展中心课程研究部主任林立春说, “做研究”不只是教授、教育研究者的专利,好的教学论文和课题研究能体现教师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也是反映其理论素养和实践智慧的方式。

“虽说市北区一直重视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但大部分一线老师对科研的认识停留在表面上,且探讨的多是各学科教学方法策略问题。”为此,市北区提倡“草根”课题研究,鼓励老师们探讨各学科教学中常见的实践性问题。“双减”后,市北区又启动第一届学术节项目展示活动,组织主题论坛、专题教研、教学展示、微型报告、案例分享等,为教师成长、学生发展搭建了舞台。今年,市北区被省教育厅认定为“山东省全环境育人实验区”,以此为契机,市北区开展“基于教师素养提升的教研机制改革”项目,越来越多中小学教师加入其中,一项项课题、一个个项目、一丝丝灵感,他们在教学科研的舞台上发挥才干,为课内提质增效总结规律、提炼方法。在“学术市北”的态势下,目前,市北区在研省级课题10项,市级课题34项,区级课题365项。

融研于教,教学与科研实现良性互动

“我们在五环两翼教学法中获得经验,总结成理论,再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又获得了新的就教学灵感。”青岛大学市北附属中学教师李欣表示,今年,青岛大学市北附属中学关于“五环两翼教学法十年实践”的研究获得市教学成果特等奖。这正是市北区支持学校和老师进行科学研究中的一个例子。

“各课题在运行的具体情境中,情况千差万别,很难通过统一的指导和培训解决所有问题,因此,我们一直强调各学校和老师需要基于自身情况开展研究。”林立春说,为了给教师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市北区设计了《市北区教师科研需求调查问卷》,从教师的基本情况、对教科研的认识、参与课题研究情况、科研基本知识、参与科研培训情况、学校科研管理等六个维度进行问卷。每次培训前,参训教师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进行问卷答题。授课教师现场统计参训教师的需求,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问题展开针对性培训。同时,市北区提供为学校和老师提供科研培训资源包,内容有基于问题导向的立项申报培训、开题论证培训、档案积累培训、成果提炼提升培训等课程。

“教师做教育科研,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受益!”李欣说:“做这个课题,就是基于学校学生发展的真实需要。因此,我们的研究成果不能束之高阁,一定要落地。”的确,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校内深入实践、调整与完善,还辐射到其他的学校,给各校课堂改革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样本。

实行双导师制,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今年,同安路小学的海洋科普教育研究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教务处主任丛雪慧说,感谢市北区教科研人员到校给予老师“草根”课题的研究和指导,让老师一步步清晰明确科研是什么,应当怎么开题、怎么提炼等一系列问题,有效提高了一线教师的科研能力。

市北区实施“教研+科研”双导师制,以项目研究为载体,导师带领教师“启动一个项目、确立一个课题、形成一个成果”。如今,全区31名教研员、科研员全部参与其中,组建了38个区域双导师团队,带领老师开展专题研究。在取得教学研究成果奖后,丛雪慧学习的劲头更足了,更对如何在校园里做教育科研也有了自己的方法论:“做科研要勤于思考,要多听、多想、多写;做科研要接地气,精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难题或是困惑,做科研要抓好团队的精诚合作。”此外,市北区在区域内开设40个区级名师工作室,教体局每年为工作室拨付研修经费1万元。主持人充分发挥名师引领作用,全面铺开学习、研讨和培训等活动,每月进行一次项目集中研讨,每学期进行一次阶段成果展示,每年进行一次项目推进答辩。

为了更科学地评估教师成长,市北区还研发E平台教师素养提升模块,收集区域、学校教师素养提升数据,运用平台分析功能,观测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现状和趋势,发现短板和优势,为区域和学校有针对性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供科学依据。

强化科研联动 ,点燃融合发展“引擎”

与高校合作办学,开设高校附属中小学,是近年来市北区垫高“起点”,引领科研发展的有效路径。

“教学成果奖的获得离不开青岛大学对我们的支持。”青岛大学市北附属中学校长卢宝山说,2021年,青岛4中与28中融合,成为一个学校,挂牌青岛大学市北附属中学。市北区还与青大基础教育研究院战略合作,充分发挥研究院专家智囊作用,全程参与“教学模式创生”“初小衔接课程建设”“大阅读整体推进”“大单元全景集备模式创建”等多项区域项目,研究院为每个项目配备固定的领衔牵头专家,对合作项目进行全面指导。青岛大学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超强专业度,给老师们带来巨大福利,在教师专业梯级发展、教科研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改进等方面带来提升。

“未来,市北区将继续引入高校专家资源,以‘驻校挂职’‘蹲校指导’、‘专项走校’定向指导和‘虚拟教研组’即时指导三种方式,重点对 ‘大单元全景集备’模式进行专项研究。”林立春说,期待更多教师钻研教育教学、研究前沿问题,加入到科研兴教的队伍中来。

青报教育在线  高艺璇

每日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