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马头琴文化推广人杨易锡:让悠扬的琴声奏出民族文化自信

2022-10-26 20:31

青报教育在线讯  25日下午,温暖的阳光洒落海面,波光粼粼。在太平路33号青岛市大音马头琴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杨易锡正在聆听著名马头琴艺术大师齐·宝力高先生的音乐演奏。悠扬粗犷的琴声让人联想到内蒙古大草原上明朗的天空、广阔的草原、奔驰的骏马,还有歌声、哈达和美酒……

齐·宝力高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世界级马头琴艺术大师。杨易锡是他的学生,一位马头琴文化推广人。

草原上传出天籁之音

齐·宝力高1944年出生于科尔沁草原,6岁开始学习拉马头琴,当时没人能想到,这个男孩将是把马头琴艺术带向世界的人。

在数十年的艺术实践中,齐·宝力高将马头琴的制作技艺和演奏艺术进行改革和发展,不断丰富马头琴的表现力。1973年他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马头琴演奏技法》,统一了弓法和指法。1986年,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支马头琴乐队——齐·宝力高野马马头琴乐团,结束了马头琴以往只能独奏的历史。2005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齐·宝力高和他的乐队面向66个国家的华侨代表和各国朋友倾情演出,让大草原上的天籁萦绕在世界级舞台的上空。

对于齐·宝力高先生来说,马头琴是祖先留下来的有脑袋有灵魂的乐器。带着深情与豪迈,他致力于马头琴艺术的推广,用自己的大半生诠释了什么叫一生只做一件事。

多年来,齐·宝力高先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到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出,就是为了让马头琴这种民族文化被更多人接受。青岛是他看好的一座艺术之都,他觉得在这里艺术的多样性成为可能,会给马头琴带来更多发展的机遇。

倾心琴音,志做传艺人

“马头琴外弦160根,内弦140根,弓子150根,加起来450根,我叫它四五弦。”25日,杨易锡向青报教育在线介绍起心爱的马头琴如数家珍。

在办公室的墙壁上一幅马头形状的字画赫然入目,“蒙语里马头琴叫‘莫林胡尔’”,杨易锡介绍,这是师父齐·宝力高赠给自己的字画,如今这是自己的文化信仰。

杨易锡出生在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很难想象遥远的两个人是如何因为马头琴建立起了联系。

三十多岁的杨易锡自小喜欢传统弦乐,对于马头琴悠扬粗犷的声音以及它背后的草原生活情境一直心驰神往。2017年5月,得知艺术大师齐·宝力高要在青岛大剧院举办音乐会,杨易锡辗转找到了大剧院的工作人员,表示愿意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就这样他在后台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偶像”。

“我师父跟我说,他见我第一面就觉得我是‘做’马头琴的人。”杨易锡说可能是自己的真诚打动了大师,后来他与齐·宝力高的联系越来越多。师父倾注一生的心血传承马头琴让杨易锡深受触动,他萌生了要推广马头琴的念头。

从学校“突围”培养苗子

传承离不开“接班人”,苗子都在学校里。2018年开始,杨易锡鼓足勇气走进学校进行宣讲。

“进西海岸凤凰岛小学的时候,我一进门,孩子们投射来期待的眼神,大声喊‘老师好’,当时我一下子就感觉自己带上了‘紧箍咒’。”学校领导老师也高度重视,拿出了专门的教室,投入专项资金支持杨易锡,他提醒自己推广马头琴是一件神圣的事,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

孩子们学音乐初衷是喜爱,传统授艺方式难免枯燥,杨易锡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对教学进行了一些调整。比如,用漫画传说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马头琴背后的文化;针对低年级孩子,改编了《小星星》《新年好》之类易于接受的曲目,先培养出孩子的兴趣。

五年来,杨易锡投入全部身心,为了培养马头琴特长教师,他曾不惜成本,自费二十多万进行项目推广。“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杨易锡常用这句话鼓舞自己。

就这样,从西海岸的凤凰岛小学,到市南的天山小学,再到青岛幼儿师范学校等,在杨易锡的推动下,青岛一个又一个马头琴非遗传承基地建立起来,青岛艺术学校还专门开设了马头琴专业普修课和马头琴制作工坊

在海滨奏响动人“乐章”

杨易锡认为在文化推广这件事上要不断拓宽渠道培育“艺术土壤”。眼下,他正在筹备与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成立非遗专业委员会,以推动黄河流域非遗文化发展。

“师父建立了锡林浩特职业学院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和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音乐学校。”齐·宝力高已经让马头琴艺术在他的家乡扎根,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音乐本身具有多种独特的功能,无论是民族的还是世界的音乐都能让人共情。马头琴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小众却珍贵,杨易锡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推动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音乐学院和研究院项目在青岛落地,在这座海滨艺术之都让宝贵的民族文化活跃起来,走进更多人的心里。

青报教育在线 鲍征

每日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