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集团化注入“强校基因”,外流生源纷纷回流

2022-10-15 14:31

【编者按】 十年砥砺奋进,十年春华秋实。过去十年,崂山区经济社会不断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城市样貌不断迭新,各大城市功能不断升级。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为了让区域内的孩子能够在家门口“上好学”,崂山区教育系统聚焦扩优提质,促进优质均衡,持续深化改革,把一幅幅施工图变成了实景图。

过去十年,一线教育工作者亲历和见证了区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青报教育在线走访了崂山区各所学校,听老师们讲一讲自己眼中的“非凡十年”。

金家岭是青岛乃至山东名副其实的资本高地,什么样的教育配套能满足片区内老百姓的需求,实现与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时间终将给出答案。

崂山区山东头学校是这片区域一个亮眼的教育坐标,小学部教师姜程程是崂山区优秀班主任,坚守在教书育人岗位上已经十余年,亲历了学校日新月异的变化。从生源严重流失到纷纷回流,她说,老百姓对“家门口”的学校越来越信任。

今昔校貌

从一栋三层小楼,到三栋教学楼

崂山区山东头学校是今年新揭牌招生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是区域中小学高起点发展工程之一。但它并不完全是一所新校,小学部沿用之前山东头小学的教育队伍,姜程程便是其中一位语文教师。

姜程程毕业后就来到了山东头小学,当时学校有一座三层小独栋教学楼,容纳十多间教室,还有一个光秃秃的砂石操场。

时间倏忽而过,随着金家岭金融区的发展,山东头社区进行了整村改造。如今就在原来山东头小学附近,崭新的欧式校园拔地而起,包含3栋教学楼、1栋行政楼、2个风雨操场、2处塑胶操场、2处食堂、1个报告厅、1个游泳馆,设计规模为54个教学班。

2022年9月,新校开学迎来了首批18个班的学生,姜程程也站到了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的工作岗位上。同事们发现,现在三年级至五年级生源几乎都是本地生源,其中不乏许多曾在名校就读的学生,回想几年前,班里本地生源只有三五个,这说明“孩子们回来了”。

教育质变

从曾经“有学上”,到现在“上好学”

在姜程程看来,公民同招政策也好,硬件设施提升也好,都不是生源回流的关键因素,关键因素在教育质量的提升。

“大概是2018年前后,‘集团化’这三个字走进视野。”当年,崂山区开始推行集团化办学,因地制宜,采用“名校+新校”“强校+弱校”“城区学校+农村学校”“中小学+高校”“民办学校+公办学校”等灵活的方式,推进优质资源辐射带动。

姜程程记得当时崂发小学成为崂山区实验学校崂发校区,为了学习新基础教育的一些先进理念,姜程程和学校老师往往要坐一个多小时的公车去参加培训活动。

令姜程程没想到的是,集团化办学蔓延速度很快。如今的山东头学校成为了青岛实验初中崂山分校,与具有百年办学经验的总校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9月份刚开学,青岛实验初中教育集团就进行“大集备·磨课亮课月”,山东头学校教师参与听课磨课,共同学习大单元教学整合的设计思路。

教师如果不磨炼教学本领,空凭一腔热血是没办法完成教书育人使命的。姜程程感觉,从自身角度讲,现在既方便学习前沿理念,又能与初中部教师增进交流贯通式培养人才。从学校角度看,无论是师资队伍的培养,还是教学质量的提升,都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学生发展

从只读“圣贤书”,到注重素养发展

教育不光发生在课堂上。近年来,崂山区重视学生的素养发展,五育并举,全面推进“十个一”项目,塑造阳光自信的山海少年。

姜程程介绍说,山东头学校物理空间的拓展为学生素养发展创造了条件。虽然开学才一个多月,学校已经将硬笔书法、足球、轮滑纳入了每周的课程。一二年级已经选出足球校队队员,他们可以自由地奔跑在广阔的操场上。学校规划利用课后托管的时间带领学生发展排箫、国画、啦啦操等特长,让学生在多元、开放、快乐的氛围中实现自我成长。

不仅如此,小初贯通式培养必将开阔学校师生的发展视野。比如,青岛实验初中教育集团打造科创强基培养路径,初中部注重科创文化建设,日常营造的科创氛围必然会影响到小学部的孩子。

每天看着绽放在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姜程程心满意足。“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的心灵。”姜程程很喜欢这句话,她说教育工作者要守护孩子的成长,多给予孩子一些温暖,不断探寻提升之路。

十余个寒暑,姜程程目睹了片区内的家长为了寻求更优质的教育带着孩子离开,又因为区域教育强势发展而“回家,她更加明确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

青报教育在线 鲍征

每日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