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青报教育在线讯 “教学评的一致是指三者应具有学习目标的一致性,这个学习目标源于课程标准。”在8月28日青岛十七中教育集团暑期研修班上,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朱伟强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的讲座——“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他对“教学评一致性”追根溯源,阐释了其起源、发展和内涵,并结合案例指导老师们把握教学活动与目标的一致和评价与目标的一致,使老师们真正学到“教学评一致性”的精髓。
教学评一致性是学习目标的一致
老师教了就是学生学了吗?学了一定是学会了吗?相信很多老师在实践中都会发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那如何在“教了”和“学会了”之间画上等号呢?朱伟强便提出了“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
“教学评一致性”为什么能解决上述的问题呢?朱伟强先介绍了教学论和课程论两种话语体系,以及从上世纪开始对教学评一致性的系列研究,让老师们了解了“教学评一致性”产生和演变的过程,丰富了教育理论。
有了理论基础后,老师们对“教学评一致性”的理解也更加深入,教、学、评是三个不同的活动,三者要一致必然有一个内在的联系,这个联系正是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要基于课程标准来设定,让教学评自始至终围绕着这个合理且一致的目标,只有这样它才能实现教学有效性,让老师“教了”等于学生“学会了”。
在这其中,朱伟强特别强调,评价不仅仅是考试检测,而应该嵌入教与学的活动中,“教学评一致”在课堂教学的运作程序应该是先学、后评、再教,老师要让学生“先学”,根据对学生“先学”的评价结果,做出学情分析,然后决定教或不教,要教的话教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等等。
教学活动与评价应匹配学习目标
教学评一致性并没有很复杂,朱伟强认为要重点把握两方面,一是教学活动与目标的一致,二是评价与目标的一致。他以物理中《惯性》一课为例,该节课中老师设计的一个学习目标是“通过观察和分析情境,知道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针对这一目标设计的教学活动有四个——小组进行小车载木块急停实验、老师演示满杯水忽动急停、观看气体惯性视频、教师归纳总结。
朱伟强分析道,目标中所说的显然是学生自己观察分析后得出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前三个活动都是学生在探究,而最后一个活动是老师去归纳,这就是教学活动与目标不一致了。老师是组织教学活动的,而不是告诉学生结果,要让学生自己经历搜集信息、数据整理、推理归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但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得出正确结论后,学生才是真正学会了。
此外,朱伟强还展示了《探秘校园物候基因码》的单元设计,单元目标是“认识不同的校园植物分类标准与方法”“记录校园植物在不同时节的生长状态、气温等气候因素”“促进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三个,然而评价中却设计了合作意识、信息处理、认知能力、实践创新等维度,这与目标完全不匹配,会导致学生不理解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
教师深受启发产生教育教学灵感
朱伟强细致入微的介绍既为老师们解决了教学评一致性的许多困惑,也为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老师们听完讲座后纷纷表示豁然开朗,获得了很多教学的灵感。青岛十七中教师盖雯瑶说,“教学评一致性”其实是一种理念的变革,对课堂的思考要建立在原理的层面,而不仅仅是经验的层面,只有进入原理层面的思考,才能走向专业化。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正确地理解自己作为一个专业者的身份,要“像专家一样思考”教学评一致性问题,以评价促教学,以教学谋发展。
教师成雪通过此次培训对新学期教育教学有了更深的启发,评价要先于教学,关注如何在课堂嵌入评价,要突破重知识轻策略,重外显轻内隐,重教学轻评价的教学实践困境。相信由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引领课堂教学,坚持实践、探索与创新,教育就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开启智慧,成长成才。
教师闫丽霞从上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中国教育评价体系的演变中了解到,教学评一致性是基于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整合在同一个一节课中,实现三个不同活动的一致性,实际上直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先学、后评、再教,在评和学当中做到有效的统一,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毕彩霞同样感触良深,她表示理论学习非常重要,教师日常工作繁琐,但是无论如何都应该空出学习的时间,抬头看看前面的路,这样格局日大,境界日高,工作也会越来越驾轻就熟,教学自然会越来越有成效,最终惠及学生的同时成就自己。希望经常能在家门口听到这样高水平的专家讲座,不断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提升教学的能力。
青岛十七中校长吴峰表示,此次与专家面对面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也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为更好地实践教学评一致性提供了新的视角。老师们要将今天所吸收的理念和方法与自身教学紧密结合,在新学期的课堂上落地生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通“教了”和“学会”之间的壁垒。
青报教育在线 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