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市南区实验幼儿园:桥梁课程实现幼小无缝衔接,为家长学前焦虑降温

2022-07-09 21:12 来源:青报教育在线

每到暑期,许多幼儿园大班家长都会争相给孩子报名幼小衔接班,这早已成为一种常态,然而青报教育在线从市南区实验幼儿园了解发现,该园的家长却鲜有跟风“抢跑”的现象。原来,市南区实验幼儿园开发的桥梁课程,从作息习惯、生活能力、学习习惯等六方面与小学衔接,为幼儿顺利适应小学学习生活搭建了桥梁,极大地缓解了家长对孩子入学的焦虑,该课程成功入选山东省幼小衔接优秀案例。

调研幼小家长困惑,梳理三十五条教育建议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相互呼应的过程,如今已成为众多家长关注的焦点。为了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市南区实验幼儿园与新昌路小学成立了教研共同体,向幼儿园大班家长和一年级新生家长开展问卷调查,分析并筛选出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如幼儿的知识储备、交往能力、任务意识等。

基于此,市南区幼儿园与新昌路小学共同研究应对策略,搭建起桥梁课程,该课程包括身心准备与适应、生活准备与适应、社会准备与适应、学习准备与适应四个单元,共形成了幼儿作息习惯、生活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式、人际交往六方面的35条教育建议。

例如在身心准备与适应中,幼儿园的课程要点是让幼儿初步了解小学,对小学生活充满期待,提出了4条教育建议——带幼儿走进小学;了解小学生的一日生活;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鼓励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设计心中的小学和想象中的小学老师。而小学的课程要点是让幼儿愿意了解校园环境,并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活动,便提出了创设与幼儿园相近的体育器材、游戏玩具、墙面装饰等建议。

这六部分衔接内容的建议无疑是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教师衔接的“脚手架”,为二者的教育教学中提供了具体的方向指引,从而真正实现幼小衔接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设计系列主题活动,衔接教育融入日常生活

在带孩子去上游泳课时,崔女士发现孩子已经可以自己洗澡,而与他同龄的孩子还需要父母的帮助,这让崔女士十分欣慰。自从孩子进入大班后,崔女士就明显地察觉到孩子的许多变化,例如主动帮助自己刷碗、扫地,特别羡慕小学生的红领巾,对小学充满了憧憬。

对此,崔女士并没有感到奇怪,她告诉青报教育在线,“幼儿园经常开展整理小达人、值日生、小班长等活动,这对孩子自理能力和任务意识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这些活动都是幼小衔接的重要载体,正是得益于此,崔女士感觉自己的孩子大班毕业后具备了一名小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因此这个暑假她并没有像其他幼儿园的家长一样,给孩子报幼小衔接班。

其实,不仅是家长们能切身感受到孩子的成长,新昌路小学的老师也颇有感触。新昌路小学班主任仲潇雯说,一年级入学时,那些桌面收拾得整整齐齐、桌子下面没有纸花的孩子,几乎都是市南区实验幼儿园毕业的孩子。“而且他们上课时坐得住,很有规矩,能够听懂老师的指令,往往比其他幼儿园的孩子更快地融入小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仲潇雯说。

在桥梁课程实施中,市南区实验幼儿园设计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活动,如在学习准备与适应方面,开展画圈、螺旋线、动物找家、夹豆子比赛等活动,培养幼儿握笔书写能力。在社会准备与适应方面,开展“我的朋友多”,让幼儿用签名、拍照的方式去结交不同班级的朋友,发展人际交往的能力……此外,幼儿园还设计了读书记忆、趣味签到、小记者在行动等特色活动,这些活动都潜移默化地融入幼儿的一日活动,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从幼儿园生活过渡到小学生活。

讲座沙龙定期指导,让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经

在开展幼小衔接工作中,市南区实验幼儿园特别注重家园共育的重要作用。幼儿园采用线上视听式家教指导的方式,向家长推荐亲子阅读、悦动体育、快乐游戏、劳动习惯等方面的文字音像资料。同时,幼儿园还定期聘请新昌路小学的教师,开展幼小衔接讲座和家长沙龙,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并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策略。

在这过程中,家长们认识到了幼小衔接的误区,不是一味地去追求小学知识的学习,而是要将孩子的学习习惯、思维能力、生活习惯等放在首位。戴女士介绍,如果孩子过早接触小学知识,会降低他的好奇心,而且学会的孩子上课后往往就不认真听讲了,其实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是更重要的。而幼儿园在平时已经将自理能力、数字书写、沟通合作等方面的培养渗透到孩子的生活中,所以当孩子幼儿园毕业后,戴女士完全没有幼小衔接方面的焦虑。

市南区实验幼儿园园长潘明认为,幼小衔接不是突然在大班发生的,它是一个贯穿于幼儿三年保教生活的过程。“我们在小班就创新开展《袜!真好玩》《健康饮食 文明用餐》,中班开展《“悦”整理 “荟”收纳》《日积月累 好习惯养成系列活动》等多项幼小衔接课程,关注幼儿发展的持续性和整体性,培养其终身发展的习惯和能力。”潘明说。

青报教育在线 于涛

每日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