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2022年暑假已经来临,以往的暑假常会看到有的家长给孩子报了五六个培训班,孩子抱怨放假比上学还忙。今夏是“双减”后的第一个暑假,家长的观念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岛城学生又会迎来一个什么样的暑假呢?
学科类机构减少,家长心态有所缓和
每当孩子跨入新的年级,家长往往很焦虑,要不要给孩子报班?要不要提前学?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自青岛市新中考政策实施后,考试更倾向于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家长的焦虑情绪。
孩子就读于青岛国开实验中学的初三学生家长张女士说,以前小学的时候没少报班,英语、奥数等等,小学时孩子的成绩也还不错,可是上了初中后感觉补习也没什么作用了,加上“双减”政策也不允许补习了,因此她也就看开了。“如今初高中考试对孩子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而现在的补习班只是补一些知识点,并且还是以刷题为主,因此只是简单补习作用并不大。”
记者了解到,随着2021年暑期“双减”政策的出台,新东方、学而思等主打学科类教辅的机构相继闭店裁员。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孩子在新东方大拇指校区上了三年课,以往的暑假,这里的大门口每天人头攒动,上下课高峰期会聚集很多家长,现在明显感觉人少了很多。
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六年级的王同学表示,以前她的周末被英语和素质类培训班排得满满的,对于“双减”政策下不能在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进行学科类培训的规定,王同学给了一个大大的赞。“以前每个周末和寒暑假都会补习英语,这个暑假我妈妈只给我报名了舞蹈班和书法班。”
跨学段学生家长倾向“衔接班”
记者采访发现,不少处于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的家长在这个暑期给孩子报名了“衔接班”,而不少培训机构的“衔接班”在暑期刚开始便出现“一位难求”的情况。
“主要想让孩子提前适应中学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状态。”孩子即将升入小学一年级的孟先生表示,孩子班里“组团”式报名了这样的“衔接班”,家长期望孩子能提前适应小学的生活节奏。
市南区一家小型教培机构的负责人表示,小区周围的学生很多,虽说“双减”后机构对课程安排有了不少调整,例如减少或取消了一些学科类课程,但暑假刚开始,便有不少转学段学生家长前来询问“衔接班”,给孩子报名。她表示,“双减”政策并不是将学科类教培机构“一刀斩”,只要中高考还在,教育不均衡的现实条件没有改变,市场有需要,家长们对教育的投资依旧会毫不吝啬。
对此,市北区某私立中学一位副校长表示,衔接的需求客观存在,但家长和老师们需要仔细思考,如果“衔接班”加大了学习课程的难度,会使很多转学段学生丧失了学习下去的信心。相比知识点的衔接,“衔接班”更应当帮助学生养成适应下一学段的学习、思维、生活习惯,且家长应当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方式,利用暑期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可能效果更好。
更理性看待艺体类培训机构
由于学科类补习班受到限制,一些家长无法适应“慢节奏”,急切期望填补学科培训减少后带来的时间空白,加上“双减”政策中也明确表明“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于是,教培机构和家长纷纷把目光转向艺体类培训。
一直在艺体类教培行业发展的培训机构很直观地感受了“双减”政策带来的变化。“以前我们去学校门口发传单留家长信息,家长都很反感,但自从去年‘双减’后,明显感觉愿意了解的家长多了,关注度大大提升。”青岛星速乒乓球俱乐部负责人刘先生表示,今年暑期刚开始,报名情况便非常可观,这一方面是由于“双减”政策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近些年家长价值观的变化,“很多家长把孩子身体素质放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
热度过后,更多家长开始理性看待艺体类培训班。不少低年段的家长表示,“双减”政策的实施还是有好处的,孩子开心了压力也少了,家长也轻松。对于低年龄段的孩子,家长王女士觉得兴趣班是帮助孩子找到兴趣特长的一种途径。“低年龄段的孩子报兴趣班不是为了学多少,而是通过孩子学习之后的感受、表达,可以发现他喜欢什么,对什么更感兴趣,帮助孩子发展兴趣特长。”
“我家孩子开学上六年级,学校在五年级的时候给学生们开设了轮滑课,她特别喜欢,我才在这个暑假给孩子报了轮滑班。”二宝就读于崂山第二实验小学的张女士告诉记者,过去一段期间,艺体类培训盛行,班里的孩子学舞蹈、学钢琴、学体育,每个孩子身上都要有两三个技能,但她认为,孩子不能学得太多,选择一两个孩子喜欢的才艺就好。“但如果孩子进入初中后学习成绩不稳定的话,我们会考虑给他去掉艺体类培训课程。”
青报教育在线 高艺璇